高物價對股價產生壓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分析認為,從七月份至今的收復失地行情,很有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向下盤整和觀望的態勢,目前的物價指數、貨幣存量、外匯儲備量對貨幣政策及宏觀調控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這個要求會對股市產生相應的壓力。
金融投資報11月13日分析文章指出,從七月份至今的收復失地行情,很有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向下盤整和觀望的態勢,其理由在于:
其一,前兩個月行情上漲中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受到嚴重打擊,就是消費物價在下半年會出現上升后的拐點。然而,這個判斷完全落空,10月份CPI達到近年創記錄的4.4%,未來幾個月能否控制住物價變得不確定。這意味著貨幣政策不可避免地要轉向收緊。貨幣政策收緊對大盤指數會有較長時間的利空效應。
其二,十月份的外貿順差又超過200余億美元。這意味著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大量增加,同時中央銀行基礎貨幣通過外匯占款大量向社會投放。不少投資者和社會名流指責央行超量發行貨幣。其實,超量貨幣發行是國際收支大量順差的必然結果。大部分國人至今不明白貨幣發行的渠道和倒逼發行的機理。當一個國家國際收支持續大量順差時,就意味著大量外幣通過外貿和資本項目進入該國。該國應對辦法只有兩個,要么本幣升值,進出口和國際收支平衡;要么央行動用基礎貨幣買下順差的外匯,增加外匯儲備的同時就發行了本幣。所以,外匯儲備增加就是本幣超量發行的過程。中國目前仍然是大量順差,大量外匯儲備,大量發行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采用多種措施和發行央票,提高存款準備金來對沖、回籠資金,但這種對沖的作用畢竟有限。如今,過量貨幣已經對房價、消費物價及一切商品價格都發生漲價效應,這就迫使國家采取各種措施來對付物價。要么人民幣升值,要么提高利率,要么緊縮貨幣。總之,宏觀政策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繼續大量順差的地步,而采取的任何對策都要付成本,都會影響目前的資金面。
其三,目前的股價結構是,創業板和中小盤股票平均價格和市盈率已經超過公認的投資價值區間,而銀行和大盤股則低于這個區間。如果貨幣政策調整轉向,信貸規模明年的增量和貨幣量增幅被要求向下調整的話,明年銀行類經營業績成長性便會降低,大盤向上空間便受到壓縮。
總之,目前的物價指數、貨幣存量、外匯儲備量對貨幣政策及宏觀調控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這個要求會對股市產生相應的壓力。大資金運作和國際資金的判斷都會對此非常重視。這些資金掌控大量銀行等權重股,這些資金一旦觀望或適量減持,股市便會下跌盤整。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經濟整體素質仍然是強勁的,領先世界平均水平。問題是速度太快會帶來副作用,高物價就是高速度的副產品。一旦高物價見頂回落,股市會結束調整繼續上攻。
(嵇南濤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