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排污第一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17 10:14
6月5日,上午10時,西安灞商務中心一樓大廳,人頭攢動。
大屏幕上的數字被不斷推高,2500元、2900元、3500元……10時25分,價格已被刷新至3900元,忽然出現短暫的沉默。
這不是期貨市場,也不是股票。這一天,是西北首次排污權拍賣,陜西省環保廳此次共投放2300噸二氧化硫排放權,吸引12家企業前來競拍,一位環保廳官員說,“12家企業是經過篩選得出的,都不屬于重污染行業,而又希望在今年擴大項目規模”。5分鐘后,底牌揭開,延長石油延安180萬噸甲醇項目以4200元/噸的價格,將1150噸二氧化硫排放權收入囊中。最終成交的5位買家,全部來自陜北。
準備
當天早上,交易正式開始之前,主管交通運輸、環保、城建等工作的陜西省副省長洪峰為排污權鳴鑼開市。
這一天也是陜西省環境權交易所正式掛牌的日子,據稱,陜西省環境權交易所是西北唯一的綜合性環境權交易機構,主要從事金融服務、碳排放權拍賣交易、水權拍賣交易、固廢排放權交易與節能交易服務、節能環保技術轉讓、CMD(清潔發展機制)信息服務與生態補償促進等相關服務。
一位陜西省環保廳官員介紹說,這是今年1月在渭河流域實行上下游污染補償制度之后,當地再次推行一項以經濟手段加快污染防治的環境管理制度。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引入排污權交易制度,最初為了控制酸雨。2001年江蘇省南通市實施首例排污權交易。2007年國內第一個排污權交易中心在浙江嘉興掛牌成立。
此后,各地依然對探索排污權交易展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去年12月,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加掛重慶環境資源交易中心,作為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平臺,并舉行了首次1189噸二氧化硫和87噸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權拍賣,總交易額805.5萬元。
據稱,陜西方面在制度設計上借鑒了重慶的經驗,今年3月,陜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帶隊一行8人,取經重慶,探索排污權交易,其間陜西省環保廳制定了《陜西省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試點方案(試行)》《陜西省二氧化硫儲備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完成了對交易平臺的確認和建立。
5月10日,陜西省環保廳排污權儲備管理中心成立,并發出400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購買公告。據陜西省環保廳官員稱,由于是首次拍賣,對此相當慎重,對大量企業進行了摸底,最終確定了12家企業,在正式交易的前一天6月4日,還進行了一次模擬訓練,最終將標的確定為2300噸二氧化硫排放權。
競拍底價被設定為2500元,參與設計方案的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亞林說,主要是從兩方面來考慮的,“第一個是目前污染減排的成本,比如采取脫硫加價的形式每千瓦時電價加價一分五,可預測的成本大概就是2300元一噸。第二個因素考慮到由無償變成有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完全是一個市場定價,因此希望把這個價格定得稍微低一點。”
競拍
6月5日10時,競拍正式開始。
12家企業被安排到12個相互隔離的交易室內,通過電腦進行競價,價格被直接傳送至交易大廳的電子屏幕上。40秒后,2500元的起拍價被迅速推高至2900元。
最終,經過半個小時競拍,2300噸二氧化硫排放權被5家企業 “瓜分”,延長石油延安180萬噸甲醇項目以4200元的最高價,取得1150噸指標,其余的4家企業亦全部來自陜北,神木祥榮二期燃氣電廠及新建硅鐵項目、黃陵礦業地熱值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項目、神木凱源新建40萬噸泡花堿生產線項目及神木大柳塔水井渠煤礦煤炭整合項目的成交價分別為4000元和4100元。
上述陜西省環保廳官員說,這次拍賣的指標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在完成國家年度減排任務,富余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是全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鋼鐵、水泥、焦化、有色、電石、鐵合金等行業的工業企業關閉或生產線淘汰后,二氧化硫的減排量;三是已實施關閉的小火電的企業,沒有“關小上大”新建燃煤機組使用的二氧化硫減排量;四是通過治理工程削減的二氧化硫減排量。
陳亞林說:“此次拍賣的2300噸二氧化硫,所占比例很低,2005年環保部給陜西省核定的指標是92.2萬噸,在2009年,陜西已經核定了的任務是81.1萬噸,已經完成的減排任務是12.75%,而‘十一五’的減排任務12%,目前拿出來的是已經超額完成了環保部下達的任務的那部分,這實際上是對陜西減排的回報。”
此次拍賣的總成交額944.9萬元,據稱,交易所得將全額上繳財政,用于排污權的儲備和補償。
“排污權作為一種資源,正在從政府分配,排污者無償占用向市場分配,有償使用轉變”,陜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說,“并不代表著付錢就能隨便排污,企業最高能買多少排放指標要經嚴格審核,且總排污量建立在對環境容量科學評估的基礎上。”
買家
或許是因為擔心外界對“排污”認識的誤會,這次拍賣的最大買家,延長石油延安180萬噸甲醇項目,在拍賣結束后,馬上離開了現場。
盡管在前一天進行了“預演”,神木大柳塔水井渠煤礦煤炭整合項目的負責人仍然稱,在競價時感覺心里“沒有底”,他說,因為要擴大項目規模,即使價格再高一點,也勢在必得,“最終的成交價格在預期內,還算合理范圍。”
他的邏輯簡單而清晰——“以后的各項環保政策肯定會越來越嚴,排放指標也會越來越珍貴。”
引人注目的是,這次的買家全部來自陜北,“雖然交易規則是價高者先得,但是目的是達到推動陜西整個經濟發展的目標”,陳亞林說,陜西省委省政府的發展戰略是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發展,而由于歷史發展差異的原因,“關中地區有總量沒有容量,陜北地區有容量沒有總量,所以針對這種情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優化配置環境資源,解決陜北跨越發展瓶頸。”
“由于我們國家總量的控制制度是延續05年的環境統計基數這個歷史原因,從03年一直到09年,關中GDP在全省的比重逐漸在降低,陜北在上升,從09年減排的指標來看,關中地區削減的指標占百分之七十幾,陜北地區只占到百分之十幾”,他說,目前陜西最大的特點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地區由于歷史因素導致所占的資源也不平衡,必須采取新的手段,以前采取的行政劃撥,現在必須去探索一條在行政指導下的一個市場化的手段。
比如說,“陜北要發展煤化工,缺少指標,我們就可以把關中的一些小火電廠關掉,因為這些小火電所供應的GDP很低,而陜北很高,所以這就是優化配置的概念,而不是總量削減的概念,總量跟減排是一個前提性概念,減下來以后需要優化配置。”
據了解,這次拍賣的2300噸指標,僅僅是陜西節余指標的一部分——陜西目前大約有6000噸指標可使用。但是,由于目前陜北能源板塊發展迅猛,“在未來兩到三年,僅僅限于陜北地區,在能源和煤化工兩大行業,預計會有兩到三萬噸的需求量,好多企業仍然在觀望,花錢值不值得。”
“實際潛在的需求遠遠不是2300噸的問題,也不是節余的6000噸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成立儲備管理中心,必須搞適度競爭,不能搞過度競爭,必須考慮今年的項目和明年、后年的平衡,所以這次所拍賣的2300噸是根據報名而定,潛在的需求和這一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潛在的需求遠遠大于這次報名的量。”陳亞林說。
陜西省環保廳總量控制處處長趙生山透露說,下一步將研究開展企業將自己的指標拿出來拍賣,“企業在完成節能減排的任務后,超額完成的部分也可以用來交易,可以先由環保廳來收儲,也可以直接拿出來交易,這將激發企業節能減排、自覺環保生產的積極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