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安邦智庫:中國經濟對于刺激政策已進入了空前“遲鈍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7 08:32


高級研究員 賀軍

時近2015年底,中國經濟處在一種前所未有的“膠著”狀態。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6.9%,已屬意料之內的“好訊息”,更值得注意的是ppi、進口增速、投資增速、工業增加值、發電量增速、工業利潤等數據,幾乎一致呈現出負面趨勢,這就使得市場對當前經濟的“真實情況”更加擔憂。


坦率而言,為保增長,中央政府出臺的刺激政策已屬前所未有,不僅力度大,而且政策很系統。貨幣政策從2014年11月開始進入下行頻道,最新包括從10月24日“霜降”之日的雙降;積極財政政策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的力度不斷加強;投資項目審批不斷加快,“鐵公基”、環保、水利、公共服務項目開出的投資規模動輒數萬億計;此外,中央在財政壓力不斷加大之時,仍想盡辦法來減稅。然而,盡管中國政府不斷出臺刺激政策,不斷通過反腐敗打擊權力尋租,不斷簡政放權,不斷鼓勵創業創新,中國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無法脫困。在安邦咨詢(anbound)高級研究員賀軍看來,中國經濟對於刺激政策已進入了空前的“遲鈍期”,要達到與過去同樣的效果,政府甚至需要投入數倍於過去的資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細數起來有多種原因,一是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低迷帶來外部需求環境變化;二是中國在新常態下面臨深刻轉型,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模式不管用了;三是國內要素成本上漲導致產業大量轉移;四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泡沫膨脹階段急劇放緩,資產升值的動力減弱或消失。不過,除了這些問題之外,賀軍認為中國還存在一個重要問題:“政府經濟”太強,市場經濟太弱。

過去只提過“計劃經濟”,沒提過“政府經濟”。什么是“政府經濟”?簡單說,就是指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狀態。由政府主要官員或部門來主導經濟資源設定,主導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制訂,決定城鎮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決定經濟發展的方向、節奏和重大投資項目。“政府經濟”既存在全國層面,也突出表現在地方層面。如果說真有“中國模式”,那“政府經濟”就是其中的典型。過去多年,雖然中國的市場化規模在不斷擴大,計劃經濟在不斷萎縮,但“政府經濟”卻一直在強化。尤其是在搞經濟的政績導向之下,各級地方官員以行政區劃為界,都要接受經濟指標考核,要在自己任內留下經濟政績,於是就形成了千千萬萬個小的“政府經濟”發動機。

客觀評價,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政府經濟”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改革開放既來自於人民群眾的積極創造,也來自於執政黨和政府的主動調整。從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其后的城市改革,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的中國經濟起飛,再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政府經濟”由於匯聚了黨、政權力和政策資源,再加上能動用財政資源與貨幣資源,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節奏,形成了中國特色。

不過,隨著中國向更深層次的市場經濟發展,“政府經濟”模式不再象過去一樣有效,其作用漸漸變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資源設定的權力不在市場,而在政府。因此,今後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把資源設定的權力還給市場。“政府經濟”模式有兩個必然會出現的副產品:一是腐敗。由於權力高度集中,資源設定缺乏競爭性和透明度,演變成了高度的腐敗,這在近兩年的政府腐敗和國企腐敗中有清晰體現。二是資源濫用。“政府經濟”模式下,政府部門設定市場資源,長期結果必然是低效的。有人評價,中國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有一支特別能花錢的干部隊伍,但這個隊伍特別不會賺錢,所以我們只能仰賴投資,仰賴資本,明知是毒藥,也要飲鴆止渴。因為花錢比賺錢容易得多,尤其是用“賺錢”的名義去“花錢”,更是如此。這種說法對“政府經濟”可謂一針見血。

“政府經濟”還有一個突出問題是,抑制了真正以市場方式運營的企業的成長。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民營企業從無到有經歷了很大的發展。但與中國全球第二的經濟體量相比,與國有企業控制的關鍵資源相比,很多民營企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擺脫不了“政府經濟”的影響,在市場準入、融資、項目審批、資源獲取等多個方面,仍然處於邊緣化的地位,仍然擺脫不了在政治上的弱勢地位。民營企業家爭相“染紅”、找到政治靠山或金融靠山、對其財富存在不安全感等等,都與“政府經濟”模式有關。在金融危機來臨后,國有企業紛紛虧損,政府才發現諾大的中國市場,可以形成支撐並扭轉經濟困局的民營企業竟然如此之少!

“十三五”規劃是本屆中央領導執政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進一步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的重要時期。在我們看來,中國要想真正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首先必須推動“政府經濟”模式的轉型,要真正從“政府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要在中國培養出更多的市場化的微觀經濟主體,才能在經濟波動中對中國經濟形成支撐!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