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中小板公司擴股 蘇寧6年增74倍居首
鉅亨網新聞中心
超過八成的公司通過派送紅股和用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及增發的方式擴張股本,中小企業板高送轉現象相當搶眼。
據投資者報10月18日報道,對于中小板公司而言,擴張是其標記。不僅是銷售的擴張,在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上市公司的股本也處在快速擴張之中。
《投資者報》研究部對中小板公司上市以來的股本擴張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公司通過派送紅股和用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及增發的方式擴張股本,中小企業板高送轉現象相當搶眼。除了高送轉之外,中小板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也相當闊綽。
中小板公司要做大做強,資本擴張固然無可厚非,這是上市公司擴大注冊資本、防止遭惡意收購的重要途徑。但一個事實是,在A股市場濃重的投機氣氛下,配合股東炒作、肆意圈錢已經成為股本擴張最大的目的。
蘇寧6年股本擴張74倍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進行股本擴張一般有兩個途徑:其一為增發,即為上市公司再融資;其二為送轉股,即股票紅利。
增發由于具有融資性質,因此將增加上市公司的注冊資本和股東權益,送轉股則是以未分配利潤或資本公積金轉為股本,增加注冊資本,但不會增加股東權益。
對于處于成長中的中小板公司而言,上述兩種股本擴張方式都在它們登陸A股市場后被廣泛采用。存在融資需求時,它們進行增發,否則,作為一種利潤分配方式,它們會進行送轉股。
《投資者報》對483家中小板公司的股本擴張情況進行了統計,進行過股本擴張的公司有275家,占總數的57%。不過,在未進行過股本擴張的公司中,大多數都是上市時間不足一年的公司,很多情況下,它們還未“來得及”進行股本擴張。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上市時間超過一年的297家公司中,進行過股本擴張的公司達到247家,占比達到83%。至于183家上市時間不足一年的中小板公司,只不過它們的股本擴張尚未開始。
在247家進行過股本擴張的公司中,蘇寧電器在上市六年來,一共進行了21次股本擴張,其中10次為總股本擴張,目前總股本達到近70億股,是中小板市場中總股本最大的上市公司,較上市時擴張了74倍,流通股本更是擴張了207倍,居各公司之首。
其次為軟控股份,這家2006年底上市的公司,在4年的時間中,通過5次總股本變動較上市時擴張了9倍之多,流通股本擴張了37倍。排名第三的天馬股份,上市于2007年3月,至今總股本進行了5次擴張,總股本較上市時增加了7倍,流通股本則擴張了36倍。
作為上市公司,股本擴張有何好處?除了部分公司出于做大做強的目的進行融資和擴大注冊資本,A股市場中,大量公司以送轉股方式擴張股本。
送轉股,上市公司實際上是把利潤留在了公司,并不用進行現金分紅,只不過通過股本拆分來拉低股價,造成股價將繼續上漲的假象。
很多情況下,上市公司通過送轉股拉低股價,可以幫助股價操縱者規避監管,目前,高股價的大幅上漲容易引致監管壓力,而低股價的大幅上漲則一般不顯眼。一些股民也樂于參與送轉股,一般認為,低股價的參與風險相對較小,這也是A股市場送轉股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股本擴張助推股價
股本擴張到底和股價走勢存在怎樣的聯系?
直觀而言,如果上市公司進行增發,增發價與現價的差異,以及增發對每股收益的攤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增發后股價的走勢。
而進行送轉股,按照A股市場的投機習慣,大幅度的送轉股將明顯拉低公司的股價,并給市場以繼續上漲的空間,因此,很多情況下,在送轉股方案公布前,股價在內幕消息的助推下就開始大幅上升,并可能延續到送轉股之后,出現填權行情。
為了簡單直觀地反映股本擴張和股價上漲的關系,我們將中小板公司按照股本擴張情況分為三類:第一類,股本擴張超過2倍的公司;第二類,股本擴張低于2倍的公司;第三類,未進行股本擴張的公司。
其后,《投資者報》對上述三類中小板公司上市以來的股價漲幅進行統計,結果表明,236家從未進行過股本擴張的第三類公司,上市以來的平均漲幅只有5%;第二類公司一共有126家,這些公司上市以來的股本擴張幅度平均達到62%,而它們的股價平均漲幅達到了70.3%;第一類公司一共有121家,它們在上市后的股本平均擴張幅度達到了310%,同時,上市至今股價平均上漲了272%。
由此可見,股本擴張和股價上漲有著直接的線性關系,即股本擴張越快,股價上漲幅度越大。
盈利增長是基礎
盡管上市公司的股本擴張可能出于各種目的,比如融資、配合股東進行股價炒作、防止惡意收購等,但總體而言,出色的盈利表現是公司進行持續股本擴張的基礎。
所謂出色的盈利,應當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較高的每股收益,其次為較快的盈利增長。
較高的每股收益,上市公司方可進行股本擴張,在完成擴張后,每股收益將會按擴張比例攤薄,如果每股收益偏低,攤薄后每股收益大幅下降,將會大幅提高公司的市盈率,降低公司的估值吸引力。
較快的盈利增長,有利于在股本擴張后的二級市場估值水平快速恢復到擴張前的水平,有助于股價的填權,否則,盈利停滯不前將會使股價的上漲不過是曇花一現,不利于公司進行下一輪股本擴張。
為此,《投資者報》對上市時間超過一年的中小板公司進行統計分析。由于統計手段的局限,無法對各公司上市當年的財務數據進行橫向對比,但針對2009年的財務數據統計對比結果同樣能說明問題。
按照統計結果,第三類公司(未進行股本擴張)2009年的平均每股收益為0.34元,盈利增長了6.9%;第二類公司(股本擴張幅度低于2倍)的平均每股收益同為0.34元,盈利同比平均增長了23.9%;第一類公司(股本擴張幅度超過2倍)的平均每股收益達到了0.53元,盈利則平均同比增長了33.5%。
由此可見,較高的每股收益和盈利增長是上市公司持續股本擴張的基礎,根據上一節的分析,同時也是股價長期良好表現的基礎。
(何瑩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