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靠"堵"還是"疏"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打算繼續用“堵”的方式治理這個“首堵”之城。有消息稱,北京市提出的一攬子治堵方案,其中就包括單雙號限行、收取城市擁堵費、限制外地戶籍人口購車等措施。而北京官員也在上周表示,國務院已經原則同意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的方案。
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除了加強軌道交通、公交優先這樣的長期計劃外,大部分擬議中的措施仍然延續了一貫的思路,即“堵”。也就是說,限制,再限制——如果尾號限行不管用,那就準備實行單雙號限行,如果還是管不住買車的人,那么就出臺牌照費,或者出來許多條條框框限制外地人買車。
這些措施都是試圖將車輛堵在道路之外。問題是,更嚴厲的“堵”車,能夠解決擁堵問題嗎?奧運遺留的尾號限行規定讓很多家庭購買了第二輛車,導致交通狀況比規定之前更糟;而牌照費的傳言則讓北京11月第一周的車輛銷售數據環與10月最后一周銷量相比增長了17%,汽車行業人士更是預測,11月北京車型銷量將超8萬輛,創今年單月最高值。
為什么政府“堵”的招數越來越嚴厲,涌進道路的車輛卻仍然有逆勢而增的趨勢?理由很簡單,北京城市規劃使行政、商業、金融、教育、衛生、娛樂、購物等等功能都集中在五環內,而核心城區的居住功能在減弱,居民在逐漸向外搬遷至各衛星城。但遠郊的衛星城除了睡覺,是無法滿足工作和其他生活需求的。所以,只要你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就毫無選擇地必須進入五環以內。這就導致了早上人流潮汐般的涌進城市,晚上又退潮般涌出城市。
城市功能的集中,會造成道路交通的擁堵;城市功能的高度集中,會造成道路交通的高度擁堵。北京在治理擁堵問題時,收費和限行這種堵的方式實際上起不到任何效果。真正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擁堵壓力的方法,是調整北京城市功能規劃,將城市功能進行分散,將原來集中向一點的人流疏導到不同的點上。同時在衛星城周邊加強各種功能,縮短人們生活地與工作、娛樂地的路程。這樣不需要遠行的人自然就會離開道路,減小交通壓力。
但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北京幾十年來的建設思路始終是以點為中心的 “攤大餅”,行政、金融、商業機構高度集中,教育、醫療、購物和娛樂等設施又圍繞在這些機構周邊。所以,要分散城市功能,就必須從這些機構開始。從根本上來說,北京治理擁堵不是交通問題,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是否真的為老百姓考慮、是否將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問題。比如,北京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交通管制?這些交通管制都是必要的嗎?為什么那些好的學校、醫療機構都要擁擠在二環以內?政府機關能不能換個地方辦公?中央行政區能否搬到其他地方?
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公交優先,將軌道交通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北京也仍然難以避免擁堵。因為軌道交通也一樣面對潮汐型的人流:上班的時候擠不上去車,反向的車卻空空蕩蕩。每天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讓人悶在車廂里不是優質交通,這也是很多人雖然覺得開車擁堵也還是愿意買車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是個大思路,短期內很難見效。不過思路轉成從“堵”變為“梳”,真正做些實事,總是會有見效的一天。這個思路不僅適用于長期,也一樣適用于短期。想要緩解交通壓力,交通管理部門就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是每天頻繁的交通管制,還是想盡辦法疏導交通?如果是后者,不妨先從管一管特權車,讓民眾享有平等的路權開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