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大小糧庫幾乎都已成空庫 秋糧收購大戰一觸即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0-14 13:39

經過兩到三年的輪庫后,今年國家大型糧庫大部分都空了,隨之而來的秋糧收儲很可能將面臨一場硬仗,未來預期糧價將會繼續走高。

據中國經濟時報10月14日報道,雖然東北秋糧豐收已成定局,但對各收購主體來說,今年的收儲季節很可能將面臨一場硬仗。

“糧庫要補庫,加工企業要原料,今年收糧有‘三怕’。”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一位糧庫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怕收購價格炒得過高,二怕收購資金(貸款)不到位,三怕收不到糧。

收購各方“搶糧”

記者在東北采訪時發現,不管是中儲糧直屬庫、國有糧庫、民營糧庫或者加工貿易企業的倉庫,目前基本上都已經空了。收購各方此時都躍躍欲試。

“11月收購大戰一開始,國有直屬庫無疑將是收購大戶。”上述糧庫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儲糧、中糧等有專儲指標的國家大型糧庫前兩年倉庫基本都滿著,但經過兩到三年的輪庫后,今年大部分倉庫都空了,所以一定會加大收購力度。而最重要的是,專儲糧是國家糧食安全必保的儲量,必須完成收購指標。

據了解,往年專儲糧收購以中儲糧為主,但今年,中糧則明顯加快了其在東北市場的戰略布局。“雖然中糧今年剛剛進入甘南縣,但在齊齊哈爾另一個產糧大縣龍江縣,當地12個糧庫中已經有絕大部分租賃給了中糧,剩下的幾個或者地理位置偏遠,或者庫容過小。”該人士表示,在擴大庫容的同時,中糧在龍江和甘南的兩個50萬噸以上的玉米(2049,-6.00,-0.29%)加工廠也已經啟動,這對當地糧庫和加工企業必將造成一定沖擊。

除此之外,各地所屬的國有糧庫也急需補庫。“據了解,甘南縣糧庫中的水稻、玉米早就通過跨省移庫或者競拍出完了,目前只剩下了1萬噸大豆(4281,8.00,0.19%)。”甘南縣糧商張浩(應采訪對象要求,此為化名)告訴本報記者,地方國有糧庫每年就指著收購、代儲費用維持運營,所以,也都在想辦法把庫收滿了。

另外,民營加工貿易企業,則需要收到原料,才能加工成商品糧銷往各地。這是民營糧企的生存之本。

事實上,秋糧收購今年最大的變數就是外資的“攪局”。這其中,益海嘉里則是個不容忽視的對手。

據了解,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由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在華投資,上個世紀90年代從油脂切入,先后在我國設立了40多家工廠和20多家貿易公司,穩居中國食用油行業首位。然而,嘉里糧油并未甘心。在今年北方夏糧收購中,益海嘉里的進入被視為小麥(2509,30.00,1.21%)“搶購風”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年8月,益海嘉里(撫州)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在當地率先掛牌收購常規早稻。

“雖然此前外資在東北的糧食收購動作并不多,但這并不能說明今年也會是這樣。” 齊齊哈爾市一家糧食貿易企業負責人吳志(應采訪對象要求,此為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早在去年,益海嘉里在遼寧盤錦建設的大米加工廠已經投產,在哈爾濱的大米加工廠也開始籌建。吳志說,外資資金雄厚,其一旦加大收購力度,糧價將會一路高漲,國內民企只能看著別人收。

“外資在大米、面粉加工貿易領域早已伸手。” 齊齊哈爾市糧食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啟華告訴記者,外資糧商在沖擊中國的油脂加工業之后,逐漸向水稻、面粉加工領域滲透,雖然暫時看其版圖尚不太明顯,但是深入的步伐卻在加快。“這對我們是一個警示,因為,今天的油脂行業現狀也許就是大米、面粉行業的明天。”張啟華這樣表示。

糧價預期走高

“我們擔心到時收不到糧。”張浩告訴記者,收不到糧并不是無糧可收,而是擔心價格炒得太高,不敢收。可以說,從種糧農民、糧庫、加工貿易企業再到行業相關負責人,記者采訪到的整個產業鏈的人無一例外預測后市糧價會走高。

上述甘南縣糧庫負責人表示:“目前玉米(陳糧)的價格已經達到0.9元/斤,新糧怎么也得0.6元—0.7元/斤(帶水分);而已經上市的大豆收購價格大概是1.825元/斤;水稻價格預計也得在1.3元—1.4元/斤。總之,價格低不了。”

高價搶糧在秋糧收購季節可能將不可避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在今年小麥收購時,有的糧庫為了完成收購指標,把倉儲補貼費加進糧價里高價收糧。例如市場價小麥每斤1塊錢,一些糧庫為了搶糧,加價到1.15元/斤甚至更高,這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因為,糧庫如果完不成收購指標,倉儲補貼費就沒有了。用倉儲補貼費加價收糧,第一年糧庫可能賺不到什么錢,但第二年國家還會給糧庫補貼費。最后總能掙到錢。”

“如果秋糧收購還這樣干,沒有指標、補貼的糧庫和其他企業就只能在一邊看著了。”該人士認為,這其實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國有糧庫可以加價收糧,而資金實力有限的民營加工企業就只好深入田間地頭“搶糧”。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為了能保證收到糧,東北一些加工貿易企業的負責人早在6、7月時就已經開始走訪當地的種糧農戶,一方面了解各戶糧食的長勢如何;另一方面動員一些種糧農戶直接和企業簽訂收購協議。到了收獲季節,加工企業就會直接從田間地頭把糧食拉走。“現在好多加工企業都有一本檔案,誰家種了多少糧,誰家水稻長得好,他們都很清楚。”張浩告訴記者。

收購一開始,市場開價可能會比較高,但后市走勢很難判斷。張啟華說,目前市場是多元主體收購,如果按比例劃分,國有糧庫收購量大約能占40%—50%,多元主體占30%,外資占20%。收購一開始,由于大家對糧價預期一直都比較高,可能會高價開市,但此時觀望者居多。“因為,糧價到底會漲多少,誰也無法準確判斷。”

“市場瞬息萬變,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雖然現在大家都預期糧價會漲,但也有可能出現‘高開低走’的情況。”張健告訴記者,就像2007年,開始收購時糧價非常高,但到后市價格開始走低。開市時一些糧庫、企業大量收購,尤其是水稻,收購時價格大約是9毛多錢一斤,出貨時卻變成了7毛多錢一斤,不少企業都賠了。

另外,國家如果加大進口量,也會對市場形成沖擊,價格也會低迷。以大豆為例,去年國家的收購價是1.87元/斤,后期進口大豆到港價還不到1.7元/斤,對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形成了很大沖擊。

“糧價相比去年可能會有所上漲,但總體價格不會失去理性。”張啟華分析認為,糧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國家就會進行宏觀調控。像8月份以來,玉米持續上漲,國家動用儲備糧來平抑市場。后期,水稻、小麥也都進行了一定量的拍賣。“糧食價格是百價之基礎,國家不會無視糧價的無序上漲。”張啟華說,政府的調控將成為左右市場價格的關鍵因素。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此前在第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當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可以確保糧食市場不出現大的波動。

(段明霞 編輯)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