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20年來大旱 全球米倉收成銳減6成 米價漲勢洶洶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出現近 20 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水庫存水量短缺,導致今年 8 月完結的大米可能失收。泰國米廠聯會指出,影響所及,大米產量或由原先估計的 500 萬噸,銳減 6 成至 200 萬噸。
《星島日報》報導,泰國氣象台說,全球氣候轉變導致天氣乾旱,當有需要下雨時並不下雨。在正常情況下,泰國每年雨季會有 3-4 場季節性大雨,但官員指以今年的情況來看,只要有一場雨便已算幸運。泰國農民每年種植 2-4 次大米,每年總產量 2000 萬噸,其中 900 萬公噸出口,另約九百萬公噸供國內市場。政府又會把年產量的一成預留作為儲備,作穩定米價之用,以免旱情導致糧食短缺。
皇家灌溉部總幹事差立指出,如果旱情持續,水庫未能補充水源,在供不應求下,泰國就會面臨用水短缺危機。他解釋,農業灌溉佔了全國供水量的 7 成,供給國民使用的食水僅佔 4% 。
在多個中至大型水庫的存水量因嚴重乾旱跌至危急水平後,政府計畫人工降雨。副總理沙南表示:「有關官員已經確認,北部地區的雲體適合進行人造雨,他們將在水庫上空展開行動。」
現時全國中至大型水庫存水量僅得 1 成半左右,例如程逸府詩麗吉水庫的存水量已降至 18 年來低位,目前只有 8% 或 5 億 5000 萬立方米的水可供使用,較去年同期少了 37 億立方米。
部分地區如湄南盆地的農民被要求推遲一個月種植稻米,以免抽乾水源。氣象部預計,未來 3 個月將有暴雨,但這對種植大米的農民來說,會帶來更壞的消息,因為一旦豪雨成災,會浸壞大米種子。程逸府稻米社團會長表示,延遲種植稻米可能導致秧苗質素下降等問題。
周二,首相阿披實召開內閣會議,要求農業部想法阻止明年出現與旱情有關的危機。
全球最大稻米入口國菲律賓的國家糧食局發言人表示,泰國大米產量下降,可能影響全世界的食米價格,但對菲律賓的稻米供應「並非一個重要問題」,菲國從越南為首的七個國家,每年進口國內消耗量約 1 成的大米,他們還有其他進口國可以選擇。
事實上,泰國稻米出口商協會昨日表示,由於泰銖下跌令出口價下跌,泰米的國際價格下跌 1.5% ,至 2 年來新低。「100% B 級白米」的每公噸售價由 6 月 2 日的 476 美元跌至 469 美元,「25% 碎米」由上星期的 391 美元跌至 387 美元。該協會每周舉行一次會議釐定米價。
《文匯報》指出,香港每年進口逾 30 萬公噸食米,去年泰國供港食米佔整體 81.3% ,內地佔 12.6% ,其餘則來自澳洲、美國及越南等地。工貿署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首 5 個月,泰國共有 99682 噸食米供港、內地則有 23079 公噸。
數字顯示,供港食米進口價呈上升趨勢,泰國食米進口價半年之間急升 13.2% ,由去年 11 月每公斤 6.74 元 (港元,下同) ,升至今年 4 月每公斤 7.63 元;內地食米的進口價則平穩,去年 11 月進口價為每公斤 5.54 元,與上月相同。
數字亦顯示,今年首 4 個月食米的零售價亦有上升趨勢,其中泰國香米平均零售價由今年 1 月每公斤 10.35 元,升至 4 月的 10.67 元,輕微上升 3.1% ;中國絲苗米 4 月零售價為每公斤 10.3 元,較 1 月份的 10.15 元上升 1.5% 。
由於香港仍售去年收割的香米,加上工貿署表示食米存量足夠市民食用超過一個月,故此,短期供應與價格仍然穩定。不過,若泰國旱災持續,連同 8 月米失收的問題,不排除市民要面對米價調升的可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