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投資中的“數字游戲”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有些基民在購買基金產品的時候,很在意基金的凈值高低,而且傾向于購買凈值較低的基金。這自然是一個荒謬的結論,因為基金的凈值雖有高低之分,但實際上卻和投資者可能獲取的收益毫無關系。
據新聞晨報10月13日報道,想象一下,如果你經常經過一家商店的櫥窗,看到里面有一件衣服標價1000元,突然有一天,你看到這家商店掛出了打折的標簽,所有商品一律五折,這意味著原來標價1000元的衣服,現在只需500元就可以買到,你會不會感覺消費意愿大增?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在其《窮查理寶典》一書中,將熱衷對比獲得信息的現象稱為“對比錯誤反應傾向”,他說,“因為人類的神經系統并不是精密的科學儀器,所以它必須依靠某些更為簡單的東西。比如說眼睛,它只能看到在視覺上形成對比的東西,和視覺一樣,其它感官也是依靠對比來捕捉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不但感知如此,認知也是如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
這種對比錯誤反應傾向很多時候都會導向非理性的結論,在投資中同樣屢見不鮮,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對于投資產品價格的對比。舉例來說,有些基民在購買基金產品的時候,很在意基金的凈值高低,而且傾向于購買凈值較低的基金。這自然是一個荒謬的結論,因為基金的凈值雖有高低之分,但實際上卻和投資者可能獲取的收益毫無關系。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對比”對于我們的行為是如此重要,因而我們在做出判斷時,不僅受制于當時情境中的“參照物”,甚至還包括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決定。舉例來說,當我們用某一價格購買了某一產品或服務后,這個價格就會形成一種印記,從此以后,每當你需要購買這一產品或服務時,總會參照原來的印記來決定。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00元跌至50元,有些人就會覺得“已經跌了那么多,應該不會再跌了吧”的感覺;或者在一只股票的價格從50元漲到100元后,不少人就會感覺“已經漲了那么多,不可能再漲了”的傾向。
從理性的角度我們會分析,是價值決定價格而不是價格決定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只股票的理由應該只有一個,就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然而這種對比錯誤反應傾向卻會促使人們傾向于賣出手中上漲的股票,而留下下跌比較多的,造成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投資損失。
(王燕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