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貿易順差大幅收窄 顯現進出口更趨于平衡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4月貿易順差大幅收窄,專家認為,進口擴張促使我國貿易順差繼續收窄,外貿進出口依然面臨艱巨挑戰,外貿進出口基本平衡將成為常態。
據新華社5月10日報道,我國繼三月份出現6年來首度單月貿易逆差后,四月份貿易順差出現大幅收窄。專家認為,在進出口額雙雙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的前提下,我國順差持續收窄是一個積極現象,顯現了我國進出口更加趨于平衡的趨勢。
外貿進出口基本平衡將成為常態
“實現進出口大體平衡是我們的長期方針。在外貿持續的恢復性增長中,順差收窄甚至出現月度逆差,說明進出口增長更趨于協調和平衡,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是外貿健康發展的標志。”李健說。
海關總署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我國進出口值2381.6億美元,增長39.4%。其中出口1199.2億美元,增長30.5%,比上月加快6.3個百分點;進口1182.4億美元,增長49.7%。當月貿易順差為16.8億美元,下降87%。
國際上通常認為,貿易差額與當年貿易總額的比值在10%以內,則對外貿易處于基本平衡狀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2009年中國貿易順差與貿易總額的比值收斂至8.9%。而今年前四個月這一比值已進一步降至1.9%,我國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態勢更加鞏固。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近日表示,今年全年我國貿易順差將在去年基礎上繼續減少1000億美元,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處于平衡點將成為常態。
據海關統計,1至4月,我國進出口總值855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2.7%。其中出口4360.5億美元,增長29.2%;進口4199.4億美元,增長60.1%;貿易順差為161.1億美元,下降78.6%。
進口擴張促使我國貿易順差繼續收窄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實施了刺激經濟一攬子計劃,投資和消費持續快速增長,而這種內需持續增長帶動了進口需求的旺盛。“近幾個月我國順差的收窄是由于進口增長持續快于出口增長的結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說。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統計分析處處長黃國華認為,國際市場原油、鐵礦砂等大宗產品進入價格恢復通道,必將繼續促進進口值的快速增加,同時,我國正在采取措施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實現基本平衡,加大自主進口的力度,擴大從主要順差國的進口。這都將促使我國貿易順差繼續收窄。
[NT:PAGE=$]
海關統計顯示,在進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普遍出現明顯回升。今年前4個月,鐵礦砂進口2.1億噸,增長11.6%,進口均價為每噸100.3美元,上漲27.2%;大豆進口1523萬噸,增長9.9%,進口均價為每噸452.1美元,上漲13.3%。
李健說,由于加工貿易占據我國出口結構的半壁江山。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企業出口訂單去年年底以來迅速增加,在出口預期轉好的帶動下,一些依賴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業勢必要補充庫存,加大進口。前4個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口額增長52.9%印證了這一點。
黃國華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一般貿易項下由順差逆轉為巨大逆差,而加工貿易項下順差小幅增加。這是我國貿易順差大幅收窄的重要因素。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項下出現貿易逆差392.9億美元,而2009年同期則為順差124.8億美元;加工貿易項下貿易順差845.8億美元,增長6.5%。
我國外貿進出口依然面臨艱巨挑戰
對于未來外貿發展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說,今年4月份,我國進出口額雙雙邁上千億美元平臺,并分別比上月增長了30.5%和49.7%,“我國對外貿易穩住了增長勢頭,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仍不能忽視調整進出口結構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
李健認為今年前4個月外貿出現較高的增速與去年同期的基數低有關,有一定的回補庫存因素。隨著基數的提高,我國未來一段時間乃至全年的進出口增長速度肯定會有所放緩。同時,近期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國際主要資本市場發生震蕩都說明主要發達國家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深層矛盾,都還沒有解決,不能因前4個月進出口的高速增長而對全年外貿形勢盲目樂觀。
商務部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外貿企業的訂單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仍多為“短單”和“小單”。李健說,目前,我國廣大出口企業正面臨能源、原材料和運費持續上漲、用工緊缺和成本大幅升高、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保護主義威脅增多等一系列新的挑戰。
事實上,眼光轉向內部,我國廣大出口企業正面臨能源、原材料和運費持續上漲、用工緊缺和成本大幅升高、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保護主義威脅增多等一系列新的挑戰。商務部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外貿企業的訂單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仍多為“短單”和“小單”。
李健說,對未來的外貿形勢,還需要密切跟蹤和觀察。在保持近幾年來國家一系列支持外經貿發展政策措施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必須適當增加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應當更加重視提高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協調性,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促進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和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郭建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