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若超越中國 莫迪先撞破這三道墻再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1 08:32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詹得雄
印度特色難變
一年多前,選民以壓倒多數把一位宗教色彩濃重的印度人民黨領袖推上中央寶座,看中的是他在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政績。他為人果敢,作風強硬,在古吉拉特邦辦了其他邦難以辦到的事,特別是征地辦廠、舊城改造等等,滿以為他到了中央可以照樣雷厲風行,革除積弊,開啟新風。但一年來的事實令人有點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改革雄心撞上了“民主墻”。
一年多前他來到首都新德里時,人們就有議論,說能在古吉拉特邦辦到的事,未必就能在全國辦到,因為印度太復雜了。印度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和多文化的國家,從外表看它是統一的,有個中央政府和議會在那里,但深入進去看看,可以說是山頭林立,各自為政,誰也不聽誰的。甚至有印度人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印度是不會分裂的,因為它已經分裂了。”
所以,印度需要許多黨派在一個中央議會里爭爭吵吵,慢慢地討價還價,經過或明或暗的交易,最後才勉強通過一個什么議案。可以說每個議案的通過都是九死一生。至於中央通過的議案到29個邦里如何執行,邦議會還要再爭吵一番。所以,印度很難“當機立斷”,只能慢慢地磨。
除議會外,印度政治的另一個特色是“公務員專政”。公務員是經過每年的考試選拔上來的,一旦當上公務員就是“鐵飯碗”。每一個部真正管事的是由公務員擔任的“常務國務部長”。政府可以黨派輪替,這些專業的國務部長們是基本不變的,名義上他執行新上來的部長的指令,實際上干的基本上還是他原來的一套,至多是換湯不換藥地變變形式。他們是一個特殊利益集團,權力尋租是他們的既得利益,而改革正是要動他們的奶酪,實際上很難撼動。
莫迪上臺后真的狠狠砍了一刀,把原來的中央計劃委員會撤消了,膽子真夠大的。但新成立的機構依然要靠公務員,他們會以或明或暗的手法維持他們長期以來享受的既得利益,明里看改造了,實際上變化不大。著名投資人羅杰斯最近賣光了手里所有的股票,他說原因是看不到印度有什么真正實際的改革,“我不能只投資在希望里。”
三大改革撞墻
莫迪上臺后,經濟改革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度經濟要發展,具體政策上有三個攔路:土地、勞工和稅收。如果一個準備投資的企業,久久拿不到土地,招來的工人不合適無法辭退,生產的產品運到外地,過一個邦要交一次稅,這個企業如何誕生和生存呢?目前的法律大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在這三方面必須改革,已是各界、各黨的共識。但是,一旦拿出議案拿到議會來討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今年八、九月份,這三個議案在議會上都通不過,莫迪的雄心撞上了“民主墻”。下面分別簡要介紹一下:
關於征地法:
印度要加速經濟發展,必須先加強基礎設施,修路架橋,建立科技園、工業園和100個智慧城市等等,這都需要土地。而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投資者必須與一個個私人去商談。關於土地轉讓的基本法律還是獨立前英國人制訂的。轉讓土地不但要私人同意,政府批準,而且還有一條死規定,那就是不得改變土地原來用途。這對於一個大投資者來說就太難了。如果一塊土地上有10個地主,9個同意了,1個不同意,你的廠就蓋不起來。
為此新的議案在放寬征地條件、調整征地流程上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方案一出便遭抨擊,在野黨趁機罵印度人民黨“親財團,不顧窮人死活”。印度有3/4的人口仍生活在農村,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這種對土地的依賴是可以理解的。對於那些大地主來說,他們往往寧愿讓土地閑荒著,等著升值,也不愿以議案提出的六倍於市價的價格賣給企業主。這些人的情緒正好是一些政客贏得選票的政治資源。
面對反對派的攻擊,莫迪知難而退,不敢強硬通過這個議案。有評論說,11月比哈爾邦就要舉行邦選舉,而比哈爾邦正是為土地鬧糾紛最嚴重的邦之一,為此只得先放一放再說。
關於勞工法:
到印度設廠的外國投資者都知道,招工容易解雇難。1947年的法律規定100人以上的企業,如果要解雇人,必須經政府審批批準,而這個過程漫漫無盡期,即使他不好好干,你拿他也沒辦法。到了1970年,100人的界線又下降到20人。有一個日本工廠想關閉,卻因為不能解雇工人而白白耗著,一拖10幾年。有些工人當臨時工時很勤快,一旦轉正就懶散了。
這次新議案只是做了一些小的調整,把20人的限線上升到300人,這下子捅了馬蜂窩。9月2日,10個工會號召全國性罷工,制造、建筑和銀行業等的1.5億雇員上街抗議了一天。據說損失37億美元。他們同時要求增加最低工資。在這種聲勢下,莫迪也只能知難而退,沒敢在議會繼續討論。
這種勞工法從本意上看好像是保護勞工的,應該說從道義上挑不出毛病。但在實際上,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印度有84%的制造業的雇工在人數限線以內,企業主不敢擴大規模。印度人口增長很快,失業人數厐大,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1年,印度只增加了500萬個勞工崗位。其實很多人也在干活,他們做的是臨時工和黑工,反而享受不到勞工法的保護。
更有人提出疑問,說目前的勞工法只保護了有組織的勞工利益,他們有自己的工會,而沒有組織起來的勞工則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有人說,印度的工會其實也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只顧保護自己組織內的人,不顧國家和其他工人的整體利益。工會領導人其實優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
關於統一稅制:
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統一稅制才能保證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市場,才能真正做到貨暢其流。但是,印度實行的是中央、邦和地方三級征稅制度,這就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企業要把貨從一個邦運到另一個邦或幾個邦,就要留下“買路錢”, 這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和時間成本。這就有點像歐洲中世紀末期的新興資產階級遇到問題:過一個貴族領地就要交一次稅。
這種做法的弊病有目共睹,所以上屆國大黨政府就提出了統一稅制的議案,卻遇到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的反對。現在莫迪上臺了,同樣的議案卻受到國大黨和其他一些政黨的反對,抨擊政府破壞憲法原則、只照顧大財團利益和趁機打擊地方勢力,莫迪最後又只能知難而退了。
今年議會剛開會時,國大黨背景的總統呼吁各黨“以國家利益為重”來評價這些議案,投出公正的一票,但實際上,各黨想的還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票倉”,保證自己繼續當選,而罔顧總體的利益。
在三大議案流產的背景下,莫迪現在只能寄希望於各邦議會去自行討論,能否有什么結果難說,但肯定邦議會里也會有一場場政治風暴。
經濟狀況不如說的那么好
近來從印度國內外傳出一種論調,說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馬上或已經超過中國了,好像印度要接過中國的班,由自己來充當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了。西方一些人一直盼著印度發展得比中國快,比中國好,從而證明實行多黨議會民主的印度比實行一黨制的“不民主”的中國強。
現在印度的gdp增速同中國差不多,使他們興奮不已。印度一些人出於政治需要也顯得躊躇滿志。英國《金融時報》9月9日評論說,例如,印度財政國務部長杰揚特·辛哈9月初作出“超越中國”的強硬表態,他說,印度準備從中國手中“接過全球增長的指揮棒”。
實際情況怎么樣呢?看經濟增速必須先看經濟總量這個基數,基數越大,增速就不可能很高,這是經濟學的常識。
印度也不乏頭腦清醒的人,例如《印度斯坦時報》9月5日桑喬伊·納拉揚的文章說:“拿印度經濟與中國經濟相比是非常荒謬的。坦白說,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gdp規模是10.3萬億美元,5倍於印度;中國人均收入為7853美元,4.5倍於印度;中國外匯儲備為3.9萬億美元,10倍於印度;中國出口額為了2.34萬億美元,7倍於印度。”
文章還說,1991年以來,中國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長了20年,而印度以9%以上的速度只增長了3年。還有人計算,即使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只有5%,那么4年增長的總量就相當於印度目前一年的經濟總量。
國內外對印度的統計數字也有一些質疑。特別是2015年2月調整了統計方法,一下子把2014年gdp的增速上調了50%,由4.7%改為6.9%。據介紹,調整的方法是:以市場價格而非要素價格作為衡量gdp增長的基準。另外,在新方法中納入了一些新的統計采樣的領域。
對於這樣的變動,不乏懷疑的聲音。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1日的文章說,經濟學家阿肖卡·莫迪“譴責印度官員搞出一些有爭議的統計數據,創造出危險的假象,以為印度的gdp正在高速增長,而實際上所有的指標正指向相反的事實。印度的公司利潤率遭透了,而公司事實上停止了投資。”
那么,即使以新的統計方法得出的數字來衡量印度經濟的現況,能得出什么看法呢?要了解印度經濟狀況先要知道一個事實,即石油價格大幅下跌,使80%石油靠進口的印度得到了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2013年進口石油花了1440億美元,今年只要花880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可減少600億美元,即減少93%。這使印度獲益匪淺,也使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的狀況等到改善,這同時也掩蓋了許多矛盾。
但是,從經濟狀況來看,今年第二季度增長7%,低於預期,也低於上一個季度。孟買證券交易所敏感30指數低於25000點,股市創15個月來新低。匯率也跌至兩年來的低位。出口今年8月份下降20%,已是連續8個月下降。印度出口只占經濟的15.6%,專家認為印度還沒有生產出世界想買的產品來。作為支柱產業的服務業,7月份出口133.8億美元,僅增長0.002%。
但印度經濟也有亮點,據英國《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底,印度獲得的fdi(綠地投資項目)總額高達30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120億美元的2倍多,從而使它從去年的排名第五(中國、美國、英國、墨西哥之后)躍居首位。fdi指的是海外公司在一個國家興建新的生產設施,而不是購買或租用現有設施。這說明外國投資者對印度還是寄予希望,印度龐大的市場很誘人。
莫迪總理9月8日召開了由高官和大企業家參加的經濟座談會。他在會上呼吁企業家不要怕風險,多多投資,但企業家則強調了投資環境不佳。據世界銀行估計,在189國中,印度的投資環境位於142位。莫迪曾保證要讓印度進入前50位。但他的雄心並未帶來多少實際行動。去年政府提出了“98點行動方案”,現在統計僅有32%得到執行。官僚作風的拖沓、基礎設施的匱乏、辦事的艱難,都使國內外的投資者猶豫再三。
美國凱托學會網站8月3日發表曾任前總統里根特別助理的高級研究員道格·班多的文章,題為《印度正在失去成為一個大國的機遇?莫迪推動的革命進展不順》,文章說:“莫迪政府對經濟增速加快欣喜若狂,印度可能最終超過中國的增速。然而,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印度經濟增長迅速。遺憾的是,重大的改革實施的廖廖無幾,問題不是德里什么都沒做,而是失敗讓成功黯然失色,凸顯它喪失了機會。”
莫迪錯過了他的政治“蜜月”期,往下的幾年他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他在古吉拉特邦的強悍作風,已讓他獲得了“獨裁者”、“暴君”的罵名,觀察家認為,靠他一個人的力量去挑戰一個難以推動的龐大政治體制,無異於說印度要代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一樣不靠譜。
印度的經濟前景如何?許多觀察家指出,鑒於印度許多有利的經濟要素:龐大的勞動力儲備、不錯的教育、某些科技領域的優勢、有利的國際環境、總體上穩定的社會秩序、大批海外印裔精英的潛力和石油價格的低位,都使印度經濟有加快發展的可能性。
有人說既然印度在政策滯后的情況下尚能保持目前的增速,那么,隨著慢慢的政策調整逐步到位,經濟仍有可能快速發展。問題是,占世界貧困人口1/3的約4億人口,能否總那么默默地等待下去?如何才能改變目前“民主”帶來的難題?這是擺在莫迪和許多熱心改變印度面貌的政治家面前的大問題,答案並不清楚。(本文摘編自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