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壽山石的科學保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2-06 09:18


天生麗質的壽山石形成的年代十分久遠,據地質學家考證,大約在距今2.08億年至1.35億年期間的晚侏羅紀時期。在自然狀態下,石形不易變,石色不輕改,在大地母親的滋潤下,在地底深處沉睡了漫長的年代。但是從陰暗的地底深處被開采出來而暴露于陽光燦爛的世界,要怎樣才能保其天生麗質永駐人間,這就成為壽山石收藏界必須高度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如何保護好手中的壽山石藏品,這需要具有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盡管收藏壽山石的人很多,能夠科學妥善保養壽山石的人卻很少。許多人藏品頗豐,但卻失之保養,不僅使壽山石失去原有的光彩,還給佳石藏品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因為壽山石是以地開石(集合體常具蠟狀至玻璃光澤)、高嶺石(集合體常具珍珠至玻璃光澤)和葉臘石(玻璃至臘狀光澤)等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石種,多有油性,質地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一些石種在開采時,因爆炸和開采震動,結構遭受破壞,多裂紋、裂格,經過雕刻成品之后,如果不善加保養,日久天長就會丟失水分,油性也隨著水分的丟失而降低,造成枯燥易損,尤其是高山石和質地較松的其它山坑石種,這種形象較易顯現,還可能機理發生白蔗渣點或燥裂痕,甚至石色變暗,失去光澤。為此,就需要有一個科學的保養。

 一、壽山石丟失水分的原理


 地質礦物學研究表明,壽山石是以一些含水的層狀硅酸鹽類礦物為主要成分構成的。根據壽山石的內部結構和構造,壽山石(特別是田黃)是一種黏土礦物的塊狀集合體,由于形成的原因,其內部有三種“水”,即:結構水、沉積水和吸附水。

 (一)壽山石內部的結構水

 壽山石盡管存在地開石型、葉臘石型、絹云母型、伊利石型以及數量較少的以珍珠陶土或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礦物類型,但所有的這些組成礦物,都無例外的是含水層狀硅酸鹽的一種,他們的化學成分雖然略有差異,但晶體結構相似,物理化學性質也十分近似。組成壽山石的含水層狀硅酸鹽中的水,主要是以(OH)根形成存在的結構水,它進入壽山石黏土礦物的內部結構,成為壽山石的結構水,因而,不容易被破壞。沒有特殊原因,結構水丟失是相當困難的,也即是相當穩定的。

 (二)壽山石內部的沉積水

 壽山石內部的沉積水是壽山石處在有水的地質環境里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水不斷滲透進入壽山石的內部,并“沉積”下來,所以壽山石才比較溫潤,這樣的“水”是相對穩定的。

 山坑石存在于山里礦脈中,因大多缺乏后期地下水的進一步浸潤,致使其水化程度不足,含水量相對少一些,石質偏堅,有的還夾雜有少量未完全變質的火山凝灰質的殘余,所以有部分品質相對較差,當然山坑石也有許多質地細潤的優質品種。

 水坑石產在壽山溪坑頭支流之源附近,出產水坑石的坑洞在溪流的近側,長期浸泡在地下水之中,故水化程度較高,含水量相對多些,石質也相對較優。

 田坑石是埋藏于溪流旁水田中或溪里,由于長期浸潤于水中,更因其都是一些不大的獨立石塊,這就使其具有比水坑石更佳的水化條件,使水化程度更為徹底,尤其是農田中的水含有較多的腐殖酸,它們對田石的進一步優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品質大多十分優良。

 掘性石因被掩埋在山坡的堆積層中,且由于都是塊度有限的獨立一塊,因此它比起那些仍埋藏在山里礦層中的山坑石更易受到來自四周的地下水的浸潤,所以,其品質多數相對較優,其中較近山腳的山坡掘性石品質也是相當優良的,但畢竟是處于山坡土里,多數地下水不是十分豐富,一般水化程度比山坑石高,但不如田坑石徹底。因此,掘性石大部分品質不如田坑石。

 (三)壽山石內部的吸附水

 壽山石內部的吸附水是壽山石受周圍潮濕環境的影響,周圍的空氣水分會吸附在壽山石的淺部或表面而形成的。吸附水相對不穩定,并且這種水是雙向的,當壽山石周圍環境干燥時,空氣相對濕度較低,原先吸附在壽山石淺部或表面的水分又會丟失掉,致使壽山石色澤趨陰暗失光,嚴重時甚至出現干裂,這都是吸附水惹的禍。這種情況,山坑系中的高山石較為明顯,因為高山石的含水量常比其他山坑石相對較高。

 究其原因,是由于高山石在礦物成分上,屬于以地開石為主要成分的地開石型。地開石不僅本身富含被稱為“結構水”的(OH)根,而且還常常會在它的結構層之間吸附一定量的“吸附水”,又稱“層間水”。這種吸附水并不直接參加礦物的晶格,僅存在于像地開石這樣的層狀礦物的垛積層之間。因此,它們與礦物晶格之間的結合力很弱,既容易進入,也容易丟失。而且不管是進入還是丟失,都不會造成礦物晶格的破壞,只是當有這種吸附水進入時,層狀礦物的層與層之間的距離會微微增大;反之,若吸附水丟失,礦物的層與層之間的距離就會縮小。一些高山石的干裂現象,就是由于其組成礦物地開石的吸附水發生丟失,進而引起了高山石內部的不均勻收縮造成的。

 壽山石的一些品種在開采時,因爆炸或開采震動,結構遭受破壞,多裂紋、裂格,致使吸附水增加丟失的機會,如果加上壽山石周圍處于非常干燥、高溫的環境,兩種情況同時并存且持續時間較長時,既易于丟失吸附水,還有可能損失部分沉積水,這就使壽山石美麗的容顏變丑了,色澤黝暗失光,微小的裂痕進一步擴大,有的高山石表層機理還會出現白蔗渣點等丑態。

 另外,研究表明,壽山石與和田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多有油性,且質地越好者越有油性。田黃石與作為極品軟玉的和田籽料一樣,油性極好,很油潤細膩。油性即壽山石幾德里的“膩”,油性使壽山石更有美感,更有靈氣,更加柔韌不燥,石性也更為穩定,不易開裂。由于壽山石的油性,長期品玩更容易使壽山石增加亮度,更加脂潤通靈,更易退去火氣,更易形成“包漿”,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古樸“寶光”。但是,壽山石的油性,往往會隨著壽山石的水分丟失而降低,而且水分丟失越嚴重,油性降低也越多,壽山石也越易燥裂,有的高山石和石質稍松的其他山坑石,機理還會出現白蔗渣點,色彩也變得黝暗無光。

 綜上所述,壽山石內部的結構水是相當穩定的,不容易被破壞,對壽山石雕刻成品基本不會造成影響。沉積水相對穩定,但是,當空氣過分干燥、濕度過低、氣溫過高,且持續時間較長和震裂紋、裂格過多時,就有可能損失部分沉積水,對壽山石雕刻成品也有一定的影響。吸附水僅吸附在壽山石的淺部或表面,容易進入,也容易丟失。當周圍環境空氣較為干燥、相對濕度偏低,氣溫偏高時,吸附水就容易丟失,油性也容易隨著吸附水的丟失而降低。因而,也容易影響壽山石的石質;反之,創造一個增濕環境,并輔以適當油養,以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和油性,使其滋潤,壽山石又容易復發光彩。

 二、壽山石雕刻成品的科學保養

 根據礦物學關于壽山石內部含水(三種“水”)和失水原理,以及壽山石的油性隨著水分丟失而降低的特點,要使壽山石永葆光彩,就必須創造環境,實行科學保養,使之保住水分,不失水分和油性,而且還要時常增補水分和油性,以防干燥,保持潤澤。由于壽山石中的結構水相當穩定,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被破壞。存下的問題就是要保護壽山石中的沉積水和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并輔以適當油養。壽山石的養護,主要在于補充失去的水分和油性,即壽山石的科學保養的手段為:油養+滋潤(水)+日常防護。

 (一)油養也要講科學

 壽山石屬地開石、高嶺石和葉臘石等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石種,古人就有用植物油來養石的方法,就是用油涂抹在石上,使之滋潤,又有冥泯格痕之功效。時至今日,人們也還是用這個方法來養石。

 1、油料要精選。切忌一提到壽山石的油養,就什么油都隨便拿來用,這是不適宜的。保養壽山石最理想的油料是陳年白茶油。茶油經過一、二年以上時間的沉淀,其上層白色透明部分,清純又不粘手。新出的野生茶油不能用,因為粘度相對較大,并且還較為渾濁,不如陳年好。如用新的茶油,易使壽山石表面色澤變黃,并蒙上一層稠粘的油料氧化層(也即油污),故新茶油不能用。但現在市面上出有一種專供壽山石等保

 養之用的精練野山茶油,叫“保養油”,這種油十分清純透明,幾乎無色(比白色更高層次),幾乎無氣味,也不粘手,一買即能用,不用再放一、二年以上了。這是我見到的壽山石保養最理想的無色、透明精練茶油。港、澳、臺地區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人用精制橄欖油養石,效果也很好。現在國內也有人用護發油,這種油也是由茶油提煉出來的,添加點香料,雖又白又不粘手,能使壽山石滋潤。但護發油一旦打開后放置時間久了就發黃并有異味,那就不能再用了,故這種油還是不用為好。然而切忌用花生油、芝麻油、動物油之類的油脂來養石,因其色黃,又粘糊,既不上手,又會影響壽山石的色澤,使石色暗黃無光。

 2、用油要適量。實踐證明,即使是陳年白茶油最好,但也不能用油過多。因為用油過多,會影響壽山石的天生麗質。有些人油養壽山石企圖一勞永逸,把壽山石雕刻成品泡在盛滿植物油的缸里,這種做法極不適宜,也不科學的。因為大部分好的壽山石長期泡在油中,由于油的滲透力和壓力,使油吸附進入壽山石內部,會使壽山石更加通透,但是也會使石的透明度變得灰暗,不自然,尤其鮮艷奪目的高山石長期用油泡,會失去昔日的光彩。退一步說,即使沒有把壽山石泡入油缸里,而是常常涂油過多,時間久了,也會影響石質的,只是程度沒有前者那么嚴重。所以,油養一定要講究,油過多有損于石質,要薄油養之為宜。

 3、油養要看對象。對壽山石雕刻成品上油時,可先用少許油滴在軟長毛刷上輕輕刷之,然后用手撫摸石面。但不同品種的壽山石,保養方法是不盡相同的。

 田坑石,由于水化、酸化程度徹底,溫潤可愛,石性穩定,無需過多抹油。時常摩挲把玩,必要時在手心輕抹一點白茶油,既能養石,又能養性。田黃石摩挲把玩后要放回柔軟的錦盒內,讓其靜養。掘性石因“先天”的水化程度沒有田坑石那么徹底,所以,在油養方面用油量可適當多一點。

 水坑石,質堅通靈,以色清為貴,勝在凝靈晶瑩。因其水化程度較高,只要經過認真打磨揩光,不受硬物碰擊,即可保持晶瑩,不必時常擦油。

 山坑系的高山石,大體上質細而通靈,石色豐富,鮮艷多彩,但由于“先天”的水化程度不足,每遇炎夏酷暑或秋冬氣燥,如果保養不當,吸附水就容易丟失,尤其是石質稍松的“財主石”,就更易出現丟失水分現象,表面容易變得枯燥,甚至出現裂紋,有的機理還可能發生白蔗渣點,色彩也變得黝暗無光,其保養的方法就頗需講究。其油養的方法是:先用軟刷清除石表灰塵,如果油污很厚,難以清除,可先用溫堿水沖洗,直至完全干凈,擦干后再用脫脂棉花團包裹細綢布,蘸少許白茶油涂擦各個部位,即能使石質復發光彩。上油后石雕品要放置在較為陰濕的柜里。

 但是,有些石種不宜采用油養法,如芙蓉石特別滋潤、潔白、細致,尤其是藕尖白、豬油白和月白,沾油則漸灰暗,失去光彩,故不能上油。芙蓉石上油后往往易泛黃,甚至出現石中黃白不勻的色彩,失其特色。故用油養石不可一概而論。對于壽山石中的老嶺石、柳坪石等不通透的粗質石,刻制成雕品后,外表最好進行一次上蠟揩光技術處理。經過打蠟后的壽山石,石性穩定,無需再進行油養,但珍貴的壽山石切忌隨意加熱和打蠟,不然有失“石性”。

 (二)創造環境,科學保養

 壽山石的印章和擺件,保養的辦法可經常用手摩挲把玩,使石面附著一層極薄的手油,這樣久而久之,石質會古意盎然。但這對于科學保養還是不足的。通過長期的測試和觀察,實踐證明,壽山石周圍環境的相對濕度和氣溫對其影響很大。當壽山石雕品周圍環境的相對濕度在80%至90%以上〔注釋〕,氣溫大約在20℃至25℃,壽山石的吸附水不會丟失,水分相對飽和,油性相對穩定,因而也最為美麗,天生光彩駐人間。當相對濕度低于60%時,且持續時間較長,對于石質較松的壽山石,因吸附水可能慢慢丟失,其表面會開始慢慢出現干燥的現象,以至影響美觀。當相對濕度在40%以下,加上氣溫較高(大約在32℃以上),空氣較干燥,壽山石中的吸附水就容易丟失。此時,如果沒有及時采取增補吸附水和在必要時輔以油養的措施,時間持續長了,吸附水丟失多了,嚴重時也有可能影響沉積水的穩定,壽山石的油性也隨著水分的丟失而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壽山石就會出現枯燥、裂紋、色澤黝暗、無光等現象。為了避免受自然環境的濕度和氣溫影響,必須創造一個相對濕度在70%至90%以上,溫度在30℃以下(能更低些更好),用于放置壽山石的環境,并輔以適當油養,使壽山石保持濕潤和油性,在這樣悉心呵護保養之下,壽山石就能保持天生麗質,給人以自然美的感受。

 為此,要選擇方位放置收藏壽山石。壽山石喜濕潤,忌干燥、高溫,所以放置收藏壽山石要選擇避免陽光直射、高溫環境和風口處(比如窗旁),盡可能選擇陰濕的方位。

 在家居中,有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在衛生間內設一個密封的玻璃柜收藏壽山石,或者把衛生間里的洗臉盆下面做成一個收藏柜,并加以密封。一般衛生間的濕度較大,環境較為濕潤,把許多抹過薄油(必要時涂抹)的壽山石放置在柜里,并在柜里放幾杯水,讓水蒸發,以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這樣的保養非常到位,效果很好,壽山石中的吸附水一般不會丟失。用這個方法保養壽山石的優點,在于創造的小環境的濕度較高,一般比外界(指小環境以外的室內,下同)濕度提高10%左右至30%左右,有時還會更高。當外界的濕度較高時,小環境與外界的濕度差就減小;當外界的濕度降低時,小環境與外界的濕度差就增大。夏天時,溫度比外界低;冬天時,溫度又比外界高。一般小環境與外界的溫差達到1℃至3℃。

 倘若外界氣溫過高,空氣非常干燥,濕度非常低時,一般濕度在30%以下,還可以使用小型超聲波霧化增濕器,放在柜里霧化一下,以增加小環境的空氣濕度。如果買不到小型超聲波霧化增濕器,也可用醫用小型超聲波霧化器代替使用,效果完全一樣。這種方法對保護壽山石中的沉積水和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效果很好。

 同理,如果收藏的壽山石雕品很多,并有許多大擺件,還要選擇一間日照少(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又避風又陰涼的房子,專門做為收藏室陳列藏品。陳列壽山石的玻璃櫥、柜要放置在不受陽光直射,相對陰涼的方位,并加以密封,以防抹過薄油的藏品粘灰塵,同樣在櫥、柜內要放置幾杯水,讓水蒸發,以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放置多少杯水,要視櫥、柜體積大小而定。大擺件陳列在房間里,同樣宜放置在不受陽光直射和窗口的地方,最好加上大玻璃罩,并把盛滿水的杯子置于玻璃罩內(至于放置多少杯水,要視玻璃罩的體積而定)。這樣,既防塵又保濕,確保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當外界氣溫

 過高,空氣非常干燥,濕度非常低時,收藏室里的大櫥、柜同樣要用超聲波霧化器增加空氣濕度,同理,也是為了保護壽山石中的沉積水和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對于整個收藏室也可用大的超聲波霧化增濕機增加空氣濕度。在房間中設增濕櫥、柜的小環境,一般比外界濕度提高10%左右至20%左右,與外界的溫差在1℃左右。

 除了創造環境使壽山石雕品保濕、增濕外,對壽山石小擺件及印章,要經常摩挲把玩,怡情養性,對大擺件也要時常用手撫摸石面。壽山石摩挲把玩,撫摸石面的目的,是使手油附在石面上。這層手油甚薄,可使石面吸收油質而變得更溫潤膩滑和渾然有致。但并非所有壽山石皆可以時常摩挲把玩,比如一些薄意的作品便不宜。薄意因刻層薄,且富有畫意,刻劃細致,影影綽綽,尤其是刻在珍貴凍石與田黃上的,用手久摩挲,日久可能影響刻工。有些壽山石的品種,并不適宜時常摩挲,以免影響石色。比如芙蓉石,不宜多接觸手油,否則光彩漸失,甚至變灰暗。特別是手油多的收藏者更應小心。日常把玩撫摸芙蓉石時,也應先洗凈雙手,以肥皂除去手油。水坑和都成坑石都可盤玩,但不宜象一些高山石般涂油。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壽山石高山系中的大部分石種不適宜長久握在手中。因為這類石頭質稍松,且因開采時受震動,導致許多裂紋隱于石內,由于手有熱度,握久了石溫就升高,裂痕也就顯現出來了。田黃石也同樣不宜握在手心太久,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其尊容。

 舊壽山石保養方法與新石略有不同。舊石雖石性相對穩定,也應經常保養,不過,要偏重于把玩撫摸。收藏時宜用細軟的布包裹,并放錦盒內,勿使相互碰傷;陳列時,也適當抹點薄油,并放置幾杯水,讓水蒸發。高山石切忌藏在懷里,特別在冬天。因為冬天氣候干燥,藏在懷里,人的體溫烘之久則易裂。

 以上所談創造的環境,足以確保壽山石中沉積水的穩定,并很好增補壽山石中的吸附水和油性,使壽山石雕品保持足夠的濕潤,再加上平時溫情把玩摩挲,久而久之,壽山石就會顯得非常亮麗,既保天生麗質永駐,又顯古意盎然,寶光靈氣煥發。而且年份愈久,包漿愈厚,寶光愈亮(碰傷者例外)。由于包漿的存在,舊壽山石的質、性、色都已經定位,不會發生什么變化。這也就是舊壽山石的價值大大高于新壽山石的原因。

 壽山石的保養,需要充分了解不同石種的壽山石具有怎樣獨特的石質和石性,只有認識它,了解它,洞悉每種壽山石的獨特性,才能做到科學保養,在保養時做到永駐石真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