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智能硬件就是數據服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04 08:13


重點提示

目前這個業還處在早期階段,這些智能硬件品所搜集的數據無論還在可靠性還是在規模上,距離提供大規模落地的服務還有距離。當下最關鍵的問題是將智能硬件普及起來,這也是目前機智雲的方向,不僅將現有品智能化,還能孵化出更多的新創智能品。


本報記者 施建 深圳報導

三星提出Smart Home,LG有Home Chat,海爾力推U+,谷歌以32億美元收購了Nest,小米和美的則借助資本的紐帶實現了聯姻……以智能家居的名義,巨頭們紛紛下注。

與此同時,創客作為一個時髦標籤,逐漸匯人聚勢。他們借助開源、電商、籌等新模式,讓一個又一個智能硬件呱呱墜地。

在這股不同力量交織的物聯網大潮中,作為創業公司的傑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選擇了做平台,其推出的機智雲定位於“為智能硬件提供后台支持的雲服務平台”。

1月21日,傑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黃灼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物聯網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感測器、制動裝置和聯網能力,而在此背后則有一條長長的業鏈,既有硬件層面的晶片、模組廠、控制板卡以及各種器件,又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各種互聯網入口等,“不管是巨頭還是創客,他們在物聯網業鏈上去各自撮合的成本很高,機智雲的商業模式就是幫大家降低撮合成本”。

黃灼還稱,物聯網早期階段,各種廠商勢必自搞一套,標準千變萬化,“統一不了就要去適應它,機智雲的定位就是成為不同標準之間的翻譯”。

目前,機智雲項目獲得了來自經緯創投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而在來到廣州創辦機智雲之前,黃灼已在美國參與創立了一家雲服務公司Mimeo。目前,這家提供快捷打印業務的雲服務公司的年營收規模在數億美元。

智能硬件的潤滑劑

《21世紀》:我看到你們有個Slogan(口號):只為智能硬件而生的雲服務。能否解釋下這句話背后的商業模式?

黃灼:在做機智雲之前,我們的團隊是做蘋果周邊,從2007年開始,為蘋果周邊企業做了100多款APP,所涉及的品和領域很多,比如輪胎氣壓檢測、智能酒櫃、智能空調、插座、計步器、體重秤、插座、手環、高爾夫揮桿練習器、支付背夾、安防等。當時的商業模式是外包。

2013年開始做雲的東西,因為有大量數據生。而從廠家的層面來看,他們想與消費者互動,也需要雲端的服務平台。

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幫助這些企業搭建自己的雲。目前來看,客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傳統家電企業,他們的特點是有現成的品,需要把這些品智能化,他們的問題是缺乏互聯網思維;另一類是創客,他們天馬行空,沒有包袱,有創造力,但相對來團隊、資源、資金、品等各方面的實力有限。

原來的業鏈是沒有我們的,要麼是晶片、元器件、製造企業這些硬的角色,要麼是“軟”的互聯網。或者,他們原來是兩個業,一個是信息業,一個是製造業,兩個業之間是割裂的。但物聯網或者智能硬件,就要求軟、硬能力的跨界,我們公司就是希望能把他們拉到一塊兒。

我們把自己定位成物聯網的中間件。物聯網的基本三元素就是感測器、制動裝置和聯網能力。這三種元素有不同的供應商,其排列組合能夠生成大量品,如果讓他們各自去撮合,成本非常高,我們就把各種各樣的硬件和服務撮合在一起,大家的成本就降低了。

《21世紀》:創業公司做平台,會不會難度比較大?

黃灼:現在物聯網還處在早期,標準是千變萬化的,統一成一個標準是不太現實的,大的廠商或互聯網服務商都有推自己標準的動力。誰也不服誰。那麼,不能統一就來適應它,機智雲就是做各種不同標準之間的翻譯,學習不同硬件之間的通訊,不同互聯網公司的協議,做了很多轉接模組,等於就是個萬用插頭。

中間件的優勢就是兼容和對接,我不做硬件,也不做互聯網入口,不與兩端的人競爭。目前來看,這兩端再大的巨頭,也無法把所有的鏈條做完,都有互相對接的需求。

相反,我倒認為巨頭之間的合作是很難的。公司越大,敵人越多,比如BAT或者TABLE,業務上重合得越來越多,會各自建立自己的標準,難統一,也很難互通。巨頭之間的合作一定會有,但相對是互相封閉的。我們的朋友會很多,大家會把我們理解成智能硬件的潤滑劑或催化劑。

《21世紀》:那你們提供給家電企業或者創客的具體品是什麼呢?

黃灼:我們的服務就是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的品從孤立的設備變成聯網,然后提供后期的服務,一方面給消費者增值,另一方面也給廠家自己增值。因為這些數據生之后,會有更多變現的方法。

我們就做了一個開發平台,提供一套工具,就是軟件包,合作伙伴可以以此來定義品,幫他們把品做出來。然后,我們還會提供雲端的數據支持,把數據盤活起來,進行增值。所以,我們是一個開發平台,也是一個運營平台。

就數據增值來,最早期的價值可能就是幫助他們來服務消費者,比如進行遠程控制,對設備和用戶行為數據進行自動統計,通過雲端推送來進行硬件韌體升級等。在萬物相連的情況下,每一個硬件就是一種服務。

數據歸屬與變現

《21世紀》:你怎麼理解這些數據的歸屬權問題?

黃灼:在智能硬件的範疇下,確實几乎隨時都可能有數據會上傳。我跟我的團隊和合作伙伴講的原則是:首先,所有數據都是屬於消費者的,就像你買一個蘋果的手機,這裏面生的數據屬於你的。其次,廠家作為服務提供商,將品賣給消費者手裏之后,就有了數據獲取權,上傳數據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消費者不給廠商這種獲取權,也可以,那就是買了品之后就不聯網了,還是當一個獨立的品用。當然,這樣就失去了智能硬件的意義了。

因此,廠家為了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可以獲取數據。這裏面其實是一種信任感,也是一種契約關係,比如廠商取得這些數據之后,不能在消費者沒有認知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披露。

機智雲作為平台則是代表廠商來服務消費者,因為伺服器是我們在運營。如果消費者不願意,理論上我們和廠商都拿不到這些數據。

當然,如果你沒有契約精神,消費者就會對你不信任,你獲取的數據就可能成為泄密的通道,比如直接賣給保險公司。

但是,這裏面是可以雙贏的。廠商拿到的消費者數據,作為一個群體可以進行商業上的優化。比如一個智能凈水器廠商掌握的數據,可以用來調研某一個區域水質水平。這沒有侵犯用戶隱私,也沒有違反與消費者之間的契約。然后,這種關於某個區域水質的信息,在商業化可以進一步套現,比如與自來水廠合作,或者為相關的健康公司提供價值。

當下的關鍵是普及

《21世紀》:你們盈利模式中,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為廠商提供雲平台的服務費。另一方面應該也包括對你們不斷累積的數據倉庫價值的二次開發。目前這方面有什麼應用案例?

黃灼:我們是智能硬件連接上互聯網的第一站,我們為廠商提供的服務有很多是基礎的、共性的。當然再往上想,還可以挖掘很多個性的服務。比如能源管理,目前可以觸達的廠商包括AO史密斯等熱水器廠家,及空調廠商,這些都是耗能大戶,我們不光知道設備的功耗,還能進行管理。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與做電源插座的企業合作,為他們的品價值提升帶來幫助?

所以,機智雲不是賣數據的,數據都是一堆1和0,別人買去也沒意義。物聯網的本質是基於智能硬件的數據提供新的服務,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我們作為一個服務平台,能夠為不同的服務提供商進行撮合,就像智能手機裏的應用商店一樣。

舉個例子,Google收購的Nest,它有一個溫控器品,賣129美金,料很足,硬件本身難賺錢。它盈利模式的一部分就是通過智能提醒消費者,在用電高峰時調高空調所設定的溫度,避免電網癱瘓,從而獲得來自電網的補貼。

再比如,一個智能電飯煲,售價可能很低,接近成本價或比成本價還低,但賣出去之后可以提供食材的供應,比如有機大米、蔬菜,通過服務來達成利益。這時候,製造業就變成服務業了。

數字化之后,服務的可能性出現了,消費者是可以為服務付費的。小米的估值並不是以它所銷售的小米手機為基礎的,而是它背后的服務。

我們平台上這樣的服務提供商越多,就形成了一個提供服務的市場,我們就可以在其中承擔撮合交易的角色。

《21世紀》:羊毛出在豬身上,目前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想象?

黃灼:再比如健康管理。現在我們的醫療是被動的,出了問題再去醫院。那通過類似智能手錶的設備,可以實時監測我們的心跳、血壓、血糖等,在有異動之前就可以提前解決問題。

可以想象的領域很多。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這個業還處在早期階段,這些智能硬件品所搜集的數據無論在可靠性還是在規模上,距離提供大規模落地的服務還有距離。

現在大家都是在做實驗,做閉環,各個環節都還在努力,這需要時間。量不夠大的時候,提供服務的人也賺不到錢。當下最關鍵的問題是將智能硬件普及起來,這也是目前機智雲的方向,不僅將現有品智能化,還能孵化出更多的新創智能品。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們推出了針對智能硬件開發者的開發板GoKit,在上面整合馬達、Wifi模組、紅外光感、溫濕度等感測器,讓開發者快速實現智能硬件的原型開發。

只有智能品越來越多,維度越來越多,提供服務的可能性才越來越大。(編輯 施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