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招工難""就業難"愈演愈烈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南寧2月20日電今年節后,廣西2012年“春風行動”在各市縣舉辦了一系列專場招聘會,并將持續至3月底;同時,南寧各大人力資源市場也早早開市。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受技能、地域、觀念等因素影響,“企業有活沒人干,有人又找不到活”的現象凸顯。緩解結構性用工矛盾,亟待加快產業升級、完善人才成長模式和增加技能人才等。
“看的人多,投簡歷的人少”
“以往節后市場一開,來找工作的人擠人,現在再也看不到那種火爆場面了。”日前,在南寧市西鄉塘區“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上,西鄉塘區勞動保障管理中心主任王金全說。
據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局與來賓、桂林、貴港等7個市縣聯合主辦2012年“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163188個,進場登記求職為34183人,求人倍率(即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4.77,今年1至2月份市場需求數量明顯大于供給數量。
“過去農民工是為了吃飯來工作,新一代則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他們追求的目標不一樣。”不少人力資源市場負責人對記者說,新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就業欲望不急切,他們生活條件相對較好,此外電子商務興起后,年輕人的選擇也更多。
“走來走去看的人多,投簡歷的人少。”南寧哇哈哈恒楓飲料有限公司今年要招近200人,主要是車間操作工,招聘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是生產型企業,缺的是干活的人,不過來求職的很少愿意做普工。”
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位于南寧市北郊、武鳴縣城旁,目前已引進臺灣麥斯鞋業集團、珠江啤酒(002461)、美國嘉吉等大型現代化企業200多家。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助理羅光照說,今年節后經開區81家企業急需用工8500人,其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食品和家具制造企業。
南寧麥斯鞋業公司2010年建成一期工程,按計劃需要用工8000人,但公司人員進進出出一直就1000多人,年初六公司就開始四處招工,招聘人員直嘆“招工難”,他認為,大學擴招以后,更多學生被納入高等教育體系,而高校畢業生一般都不愿放低身價做流水線工人,因此加大了招工難度。
“以前是企業挑人,如今求職者也在選擇企業”
“既想離家近,又想工資高,感覺很難兩全。”來自南寧郊區的陳有為說,中專畢業后他就去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來來回回折騰了三四年,今年節后他倒沒有急著去廣東,“這兩年廣西的企業越來越多,待遇也漲了。先在本地看一看,實在不行再出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在初高中、大學畢業生及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中,很多人還抱有“出去看看、闖闖”的想法,但考慮到生活成本和離家遠,越來越多人更傾向于就近就業。
記者從廣西就業部門獲悉,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廣西進城務工人員的流向,區內和區外的比例為1∶1,也就是說,有大約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留在了家鄉或廣西打工;而這一比例在前幾年大約是3∶7。
“主要看工資和福利怎么樣,工作環境如何,有沒有休假。最好是管理崗位,升職機會比較大。”這位黃姓求職者來自廣西百色市德保縣坡那村,今年7月即將大專畢業。她說,家里只有兩個女兒,父母不愿讓她們外出打工,所以只打算在本地找。
“以前是企業挑人,如今崗位多了,求職者也在選擇企業。市場調節作用下,企業不得不改善用工環境,提高待遇。一些高污染、加班加點勞動強度大、不講誠信的企業,雖然轉移到西部,也難招到人。在南寧做一名普工,2009年月工資過千的還很少,現在大都漲到1500元。”南寧市就業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吳志雄說。
與此同時,務工人員擇業期望值也在“水漲船高”,南寧市人力資源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趙斌認為,物價高企的情況下,一般企業沒有1500元到2000元的待遇,很難招到工。
加快升級完善選拔 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廣西就業服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節后廣西就業局勢總體穩定,但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廣西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方面是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壓力依然很大。據統計,2011年,僅廣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人數就達91.06萬人次,農村富余勞動力總量已接近400萬人次。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新成長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疊加,廣西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將在今后一段時期長期存在。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產生新的結構性失業。隨著廣西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就業服務部門登記招聘技能人才的企業增多,但求職者中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勞動者職業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同時,“招工難”“用工荒”在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減少“企業有活沒人干、有人又找不到活”的現象,緩解結構性用工矛盾,亟須多方聯動。
分析人士建議,政府應加大對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企業的扶持力度,提升企業機械自動化程度;引導大學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以積極的心態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職業教育,面向市場辦學,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及綜合能力,為企業輸送后繼力量和新生勞動力。
同時,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用工觀念,確立無論文憑高低,都必須從一線員工中選拔人才的機制,建立從基層做起、平等的人才成長模式,并合理確定薪酬待遇、改善勞動條件、加強人文關懷等,提高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吸引力,避免陷入“有活沒人干,越沒人干,工資越低,越低越沒人干”的惡性循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