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吃緊"外幣理財品收益或提升升幅取決流動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全景網)
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吃緊」,是否能給外幣理財產品帶來一定的投資機會?
近期,隨著國內多家商業銀行提高外幣存款利率,關於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吃緊的說法甚囂塵上。「如果銀行需要吸收存款,那麼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是一種實現途徑。」一外資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銀行需要吸收存款,那麼會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來實現派生存款,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投資者可適度關注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
銀行上調外匯存款利率
9月中旬以來,國內銀行紛紛上調部分外匯存款利率。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美元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0.8%上調至1%,港元1年期從0.5%上調至0.7%,歐元1年期從0.85%上調至1.1%;農行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達到1.05%,1年期歐元和港幣利率與工行、建行一致;中國銀行1年期美元和歐元利率相對較低,分別為0.95%和1%。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華夏銀行1年期美元定期存款利率均為1.25%,高出四大行20~25個基點。
一大型商業銀行戰略管理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近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的量有所上升,外匯貸款需求隨之上升。銀行提高外匯存款利率,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
如果這一行為暗含銀行外匯流動性的變化,那這或許意味著外匯理財產品收益率將上升。
2008年3~4月,由於當時正處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向世界範圍擴散的危險期,市場對美元存在悲觀預期,國內企業和個人客戶對持有美元非常恐慌,銀行外匯存款急劇下降。但就融資而言,由於「借美元還人民幣」的融資成本較低,在市場需求和供給極度不平衡之時,國內銀行間市場美元拆借利率甚至比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高出700個基點。正基於此,當時銀行發行的美元理財產品通過投入國內銀行間拆借市場,年化收益率高達8%~9%。
定價升幅取決於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市場供求不平衡引發的外匯理財產品重新定價,定價上升的幅度是由流動性吃緊的程度決定的。
現有的流動性完全應付得了。」一大型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國際結算部總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銀行外匯貸款增多是與融資需求增長有關,但市場的心態早已不是2008年年初時的狀態,出現極端情況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4~8月,外匯各項貸款增加額分別達到70億、154億、372億、110億和192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匯存款卻急劇下降。今年7月份外匯新增存款首次出現負增長,減少7億美元;8月這一趨勢進一步擴大,當月新增外匯存款減少10億美元。
對於當前美元融資需求的上升,上述銀行結算部人士表示,近段時間以來,libor走勢顯示,2~4個月美元的銀行間拆借利率甚至開始低於日元銀行間拆借利率。不過與境外市場有異的是,由於美元持續走弱,目前企業及個人外幣存款的意願有所降低,而從人民幣ndf報價看,市場對人民幣升值仍有壓力,導致了結構性的供需不匹配。
對於外匯貸、存款的「一增一減」,在銀行方面看來,尚不足以導致流動性的緊張,「至少從拆借市場上看,還沒到比libor高幾百個基點的地步」。
雖然預計市場對美元融資的需求在未來幾個月仍將處於高速提升的狀態,但前述外資行人士表示,不建議投資者換匯投資外匯理財產品,因為提升的收益率能否完全對沖掉潛在的匯率風險,目前還不好判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