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手續費與直銷兩面夾擊,保險中介市場寒潮來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2-25 10:07


日前,上海保監局公布了2009年中介市場的相關情況:截至2009年末,上海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92家,盡管相比2008年末增加9家,但中介的日子并不好過,保險代理虧損,中小經紀發展步伐艱難。

隨著車險、非車險業務最高手續費的框定,以及相關監管規定對專業中介機構最低注冊資本金大幅提升的新要求,滬上多家經紀、代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的 “嚴冬”期已經到來。

代理機構整體淪陷

2009年上海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全年虧損516.56萬元。滬上某保險代理公司負責人坦言,車險市場的中介手續費變化是保險代理機構大面積陷入虧損的最主要原因。


2008年8月,上海第三份“車險自律公約”出臺,公約規定各保險機構必須嚴格執行“15+4”的手續費標準,即商業車險15%和交強險4%的代理手續費率上限,并且增加了相關的自律懲處措施。而與此同時,備受保險公司推崇的電話車險走向市場,擁有在7折基礎上再優惠15%的幅度。多位中介人士認為,手續費的限定、電話直銷渠道的建立,讓代理機構在車險業務上再無任何優勢可言。

在2007年獲批電話車險牌照的平安財險,2009年通過電話渠道的全國保費收入就達到42億元。而相比之下,滬上最大的車險代理機構顯得命途多舛。由于經營虧損,市場上一度傳出從眾車險倒閉退市的傳聞,最終滬上另一家車險代理巨頭車盟將其并購。車盟的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如果目前有車險中介說他們做車險賺錢了,那是很虛偽的;即使說打平了,也需要很大勇氣。 ”

不僅是手續費的限定影響了業務來源,而后推行的“見費出單”在杜絕中介私自截留保費的同時,“收費、出單、送單”的新模式也使得中介車險業務增加了額外的物流成本。

上海保監局數據顯示,2009年末上海兼業代理車行數量比2008年末少了29家。 “過去兼業代理車行的數量像雨后的春筍,每年會有大量的遞增,而去年不增反而減少了。 ”上述代理機構負責人認為,兼業代理機構也在明顯感受到車險業務的經營困境。

該負責人表示,由于代理公司90%以上業務都來自車險,因而車險手續費的限定,對他們而言可謂是影響巨大。 “起初還能勉強維持,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幾乎就沒有了業務收入。 ”

此外,一位熟悉中介市場的人士表示,為拉到企業客戶的業務,代理公司多會犧牲利潤,暗中返點返利。而手續費限定后,代理公司的費用操作空間被進一步被壓縮,這也是導致他們虧損的重要原因。

經紀公司貧富懸殊

根據保監局的數據,上海保險經紀法人機構全年營業收入5.98億元,實現盈利8533.58萬元。盡管經紀機構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有保險經紀公司人士認為,盈利的只屬于一部分有強大股東背景的企業,而更多的經紀公司感覺到的是越發困難的市場環境。

某業內人士分析,中國保險經紀行業排名前30名的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擁有大型國有企業股東的顯赫背景。 “長安經紀去年前三季度全國業務收入就達到3.86億元,一家企業就占了整個保險經紀業17.01%的份額,為什么?因為整個電力系統的保險都由它一家在做。 ”保監會網站顯示,長安經紀擁有包括各省電力公司等近40家國有大型企業股東。注冊資本達2.29億元,遠遠高出保監會規定經紀機構的1000萬元標準。

“上海地區也是如此,排名靠前的東大經紀,股東方不乏隸屬上海國資委的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錦江集團、長江航運這類重量級的股東。 ”該人士表示,由于股東資源的突出,這些經紀公司往往“近水樓臺先得月”,更容易獲取大型企業和重大工程的保險項目,盈利的也往往都是這類經紀公司。

而對那些缺少股東背景的中小經紀而言,盈利卻變得越來越困難。 “我們原先有一家做出口的重慶企業客戶,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去年產品訂單急劇下降,后來連整條生產線都停下了,今年產品責任險的續保怕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滬上一家保險經紀的負責人向本刊嘆起了苦經。不僅僅是產品責任險,該負責人表示,由于金融危機下造船行業深受波及,以往收入中很大一筆的船建險業務也沒了著落。此外由于企業的不景氣,如企財險、雇主責任險等需求也大為減少。

除了受到陰影未散的金融風暴,行業自律等政策因素也使得經紀公司需要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環境。2009年11月,繼“車險自律公約”后,上海地區又簽訂了“非車險自律公約”,約定了非車險以外的財產險業務,中介手續費或者傭金支付標準最高上限為15%。

上述負責人表示,公司過去的業務收入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傭金收入超過15%。而這在業內也只處于中等水平,其他經紀機構的傭金比例是有過之而不及。 15%傭金標準的限定,讓經紀公司盈利的可能性變得更加渺茫。

“嚴冬”風險與機遇并存

一位中介人士認為,車險行業的多年連續虧損,部分財產險公司經營不善,保險中介則被認為是產生混亂的重要環節。

監管機構開始重拳出擊。2009年9月,保監會下發了 《保險公司中介業務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同一月里,有關代理、經紀、公估機構的3個監管規定又相繼出臺,大幅提升了專業中介的最低注冊資本;與此同時,地方行業協會也紛紛響應,制定了相關自律公約,從經濟層面上進行規范限制。“這可以說是一種信號,監管部門要整治規范中介市場。中介市場面臨洗牌,‘嚴冬’期已經到來。”該人士如是表述。

對此,一些中小中介公司的負責人顯示出了極大的擔憂,滬上某代理公司負責人表示,沒有強勢的股東背景,也缺少風投的青睞,面臨越來越困難的盈利環境和最低注冊資本金的新要求,或許真的要轉個行業謀發展了。

相比之下,上海東大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衣建峰則顯得較為樂觀,“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那些不適應市場環境的中介機構將由此退出市場,而剩下的中介機構相信會獲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

衣建峰認為,金融危機、行業監管限制對每家企業而言都是一樣的。關鍵是要從自身入手,苦練內功,不斷加強自身的商業競爭能力,提升品牌價值。衣建峰表示,東大將重點加強標準化服務,將客戶接洽、風險評估、市場招標等每一個步驟嚴格管理。同時,控制成本支出,壓縮不必要的辦公費用。積極挖掘內部資源,適時將有潛質的后勤人員提到一線支持業務。

對此,本刊顧問、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鐘明也指出,現在頒布的一些規定正是為了改變以往發展中不合理的地方,更加規范經營,使整個中介市場走向盈利的方向。業務下降,資產規模下降,只說明那些不規范的、不具競爭力的中介公司逐漸退出了市場。真正合規經營的、有資金實力的中介機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