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盤勢

股改後股民七成賺三成虧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日報)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股改」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卻涉及到千百萬股民的切身利益,股改之後的中國資本市場,指數「笑了」,廣大市場參與者「樂了」。筆者是一個年已77歲的老人,原系一家大型國企的中層技術幹部,受過高等教育,1993年退休後,於次年12月參與股市,還參加過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函授班學習,真是「老來學皮匠,倒也像個樣」,迄今亦已伴隨市場走過了15個年頭,是股改前後一段歷史的見證人和親歷體驗者。

1558點 股改史上神奇點位

說實在話,參與股市的每一個人都期望能在股市中獲得投資性收益,這是毫不避諱的事實。上海有個「楊百萬」,他是在股市中「神話」般的傳說,已成為廣大股民,尤其是中小散戶的偶像。然而事實又是如何呢?股改前由於受法人股流通的干擾,股民心理壓力很重,加上信息上的不對稱,廣大中小散戶輸多贏少,筆者和他們接觸親眼目睹,實在可憐!雖然在媒體上亦有個別「暴富神話」,但能否經得住歷史的檢驗,值得質疑,現存者已極少。

至於股市自身的走勢,翻開中國股市20年歷史的記錄,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1993年2月上海指數有一個高點「1558」,長期以來,一直難以有效突破。到1999年6月創出1756高點,但有效麼?沒有,因為很快又跌破該點,以後在2000-2004年這五年間,雖也曾每年有衝過1558點,但好景不長,都很快再次被下破。自1993-2005年的13個年頭裡,「1558」成為A股市場始終繞避不過的「神奇點位」。原因何在,廣大股民、學者和分析專家心中自有分寸。


2005年5月,在中國大地上吹響了「股改」的號角,廣大股民的心理十分複雜,是恐懼、驚慌、觀望、期盼,也許混雜在一起。一開始市場出現快速下跌,甚至跌破千點到「998」,一些營業廳的大廳裡出現了「救救吧」的喊聲。筆者利用「沙龍」的機會,高聲對信任我的股迷們說「改革方向不會錯」,「恐慌之後機會就會來臨」。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股民們的情緒穩定了,股指亦在穩健地逐漸攀升。2006年6月12日,上證指數終於站在1600點位上,我對股民們說:記住「612」,我們也許永遠與困擾A股市場十多年的「神奇點位」說聲「拜拜」了。

有趣統計的啟示

在股市中有個經典傳說,居民個體參與股市,七成是虧,三成才是賺。在股改以前,這個想法在我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最近我在不經意中,向周圍的股友和「粉絲」們瞭解到,自2005年6月底到2009年6月底為止,四年期間,儘管也曾經出現2008年的股市大熊大跌,但總體上竟然是贏多輸少,而且奇怪的是:其比例恰恰是與以前的經典說法來一個顛倒,七成是賺,三成才是虧。這不正是符合黨的十七大文件所說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精神嗎?

也許是我的「有趣統計」不規範、不精確、隨意性太多。但筆者認為:這個現象是存在著的。而且我的「粉絲」中已有多人可以算是「楊百萬」俱樂部的成員了。這也許可以歸納為「股改」之後在股民散戶中一個新現象,僅從股民們「笑聲」多了這一個層面,來勾畫這次股改在人們心目中的「成與否」,不失為是一個方面吧!

歸根到底,股改的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制度的賦予非流通股股東對公司的壟斷控制權,防止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制的現象繼續發生。雖然,由於對兩類股東持股成本進行核算後,原先的流通股價格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是,股改從根本上去除了制度的弊端,給投資者,尤其是散民們創造了一個更加穩定、和諧的市場。

由此觀之,筆者認為,「股改」不失為忙忙股海中的一盞燈,撥亮了股民的心,那麼,即將啟動的創業板,會否是下一盞「燈」呢?讓我們翹首以盼……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