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以"三步走"戰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從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看,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應當是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三步走」的戰略。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將是漫長而艱難的。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夯實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參與程度。作為一個制度和經濟結構均處於轉型過程中的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目前最需要做的乃是迅速提升自己在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真正靠科技驅動的高生產效率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貿易優勢,進而奠定自身從生產大國、貿易大國成長為資本大國和金融大國的基礎。此外,外貿需要在六個方面積極努力。

所有跡象表明,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一種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現,其重心逐漸向中國傾斜,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是其中的關鍵力量。對於中國而言,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使中國分享國際鑄幣稅,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而且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和對外投資條件,可以擴展中資金融機構的成長空間,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當然,人民幣國際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戰略,而是一個更長遠的地緣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它將是中國施展國際影響力,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能力的象徵。

一、目前人民幣僅處於國際化的初始階段

早在十年前,中國就啟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是,由於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實力與貨幣國際化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再加上中國沒有全面開放資本項目,外國投資者不得直接投資中國資本市場,以及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奉行「韜光養晦」策略,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比較緩慢。


近年來,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流通範圍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地被用於邊貿支付結算。在東南亞地區,人民幣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的硬通貨;在西南邊境地區,人民幣已有「小美元」之譽。目前,在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韓國等其他周邊經濟體,人民幣也被用作支付貨幣和結算貨幣。通過旅遊、勞務輸出等渠道,人民幣現鈔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的貨幣兌換市場,人民幣在這些地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流量和存量。在我國港澳地區,人民幣的可接受度更高,流通領域也非常廣。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俄羅斯、越南、蒙古等8個周邊國家(地區)的中央銀行簽訂了邊貿本幣結算協定,明確了雙方商業銀行可以相互開立代理賬戶實行本幣結算,初步形成了一個有數千億元人民幣規模的貿易結算量。2008年,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結算量已經達到了230億元,基本上實現了准周邊化。目前,東盟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為50%。

此外,離岸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也已在香港設立。自2007年6月開始,內地有多家銀行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總額超過了200億元人民幣。2008年底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明顯提速。一是中國已經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等六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總額6500 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二是2008 年12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將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中國政府明確提出,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四是國務院已經確認人民幣跨境結算將在香港展開試點,3月底已經出台了珠三角與香港地區之間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制度。4月8日推出了第一批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結算城市,包括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四個城市。

當然,也必須承認,由於目前由國際貿易引起的人民幣流通量占國境內貨幣供應量和中國內地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仍然較低,而且,非周邊的其他亞洲經濟體及歐美等地基本沒有利用人民幣結算(旅遊人民幣兌換、支付除外),所以,目前人民幣僅處於國際化的初始階段,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

從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看,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應當是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三步走」的戰略。基於上面的分析,人民幣目前已基本上實現了周邊化。關於人民幣的區域化,可在東盟10+1 的經濟合作框架內逐步謀求貨幣合作,通過固定各自的匯率,對外聯合浮動,時機成熟後,可以用強勢的人民幣替代其他的貨幣或以人民幣為主導,創造單一貨幣,實現貨幣統一。其次,可以在東盟10+1 的基礎上拓展到東盟10+3,聯合日韓。屆時,人民幣將真正成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貨幣,如同歐元對於歐洲、美元對於美洲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歐洲,亞洲國家的經濟週期與經濟結構差異更大,相互之間在歷史、文化、宗教與政治問題上存在若干衝突,要在貨幣金融方面形成統一和集體行動更加困難,尤其是中國與日本的領導權之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人民幣的國際化方面,中國與拉美、非洲有著很好的政治友誼和經貿往來基礎,經濟的互補性也很強,這是未來的重點。但是,這些地區的問題也比較多,除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性問題外,主要是經濟運行的質量不高,缺乏可持續性,現階段只能通過石油、礦產與中國進行貨幣互換。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就是改善貿易條件,擴大人民幣活動半徑。要加快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合作步伐,盡最大所能擴大人民幣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貨幣互換,從6個擴大到10個,再擴展到20個,等等。其次是擴大周邊貿易,延伸投資和貿易活動空間,無論是非洲、拉美還是其他地區,只要能夠使用人民幣進行貸款、援助,只要能夠進行人民幣互換,就要運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去推動。

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

近期,人民幣國際化之所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主要是由於本次全球危機使得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受到重創,凸顯了中國和人民幣的強大。基於歷史經驗,筆者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將是漫長而艱難的。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不取決於我國政府的主觀意願和自我努力。決定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於我們能否正視國內經濟發展的深層體制和結構問題,能否通過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貿易不斷增強創造條件。

其次,取決於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在長期的博弈中能否取勝。前已述及,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是由該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決定的,它是大國之間長期博弈的結果。英鎊如此,美元亦然。而且,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以後,對它的使用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具有穩定性和慣性。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就必須改變國際居民目前使用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習慣。顯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

第三,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導致鑄幣稅在世界範圍內進行重新分配。顯然,既有國際貨幣發行國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它們會採取種種措施阻礙其他國際貨幣的形成。此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的研究結果,如果以美元的國際化程度為100,則歐元的國際化程度為39.4,日元的國際化程度為28.2,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為2。由此可見,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國際經驗表明,任何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都不是一個簡單順利的過程,期間都會伴隨一些複雜的經濟、金融乃至政治問題。人民幣在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同樣會面臨諸多問題。一是人民幣匯率、利率雙雙升值和頻繁波動的壓力將增大;二是貨幣市場利率將會不斷上升;三是外貿出口會受到抑制,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增長;四是我國的貨幣乘數有可能降低,貨幣供應量受到影響;五是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會逐漸減弱;六是控制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的效果將受到影響,對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債管理的難度會增加;七是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會越來越大;八是地緣政治關係有可能惡化,等等。

綜觀貨幣強權興起的歷史,不難發現一些規律性的事實,其中比較顯著的一點便是它們無不經歷了從生產大國走向貿易大國,再成長為金融大國,進而樹立本國貨幣強勢地位的過程。惟有擁有生產率優勢,才可能在貿易中居於強勢地位,也惟有擁有大量的貿易盈餘,才能打造強健的貨幣。因此,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夯實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參與程度。作為一個制度和經濟結構均處於轉型過程中的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目前最需要做的乃是迅速提升自己在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真正靠科技驅動的高生產效率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貿易優勢,進而奠定自身從生產大國、貿易大國成長為資本大國和金融大國的基礎。此外,外貿需要在以下方面積極努力:

一是盡快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目前,人民幣僅僅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可兌換,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還沒有實現,這是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障礙之一。

二是加快金融市場建設,要有能力為周邊國家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能夠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創造更多的投資渠道;

三是完善和健全匯率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要從單一的美元變成參考一籃子貨幣。此外,要適當控制國際儲備水平和經常項目的剩餘,要增加黃金、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

四是建立藏匯於民的金融生態環境。目前實行的結售匯制度,有利於保證匯率的穩定,但政府承擔的成本過大。為此,有必要為企業和個人創造自由匯兌的制度環境,實現藏匯於民;

五是加強文化等軟實力建設。一種貨幣的國際化尤其是成為儲備貨幣,除了經濟政治因素外,主要是文化因素,被認同的價值觀、國際化的人才和被普遍認同的政府信用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六是要盡量減少人民幣跨境流動給我國帶來的地緣政治關係惡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