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得曲線回家 環球時報鼓吹不痛苦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眾人都紛紛揚揚地熱論殘疾人致信鐵道部,春運要靠“曲線回家”之時,環球時報相得益彰地推出了社論《春運是艱難的,但不應是痛苦的》,在作者一席“除非中國再多修一倍的鐵路,或者把全世界大多數的飛機都調過來幫忙,否則中國春運的梗阻不可能根本消除。”的話后,我頓感,原來自我感覺良好的,不只有鐵道部,還有環球時報;又或者寫這稿的人,是從來不用發愁那張“票”的,再苦再難他都有“獨門秘籍”保駕護航順利歸家。
中國鐵道部不能解決的“一票難求”,如果劃歸人口問題,似乎在分類標準上就存在邏輯混亂,這就像在銀行排隊辦業務,它明明是提供存取款等多種服務的,卻把沒能提供有效、快速、便捷服務的責任,推諉到了排成長龍的民眾身上,這個思維恐怕和風馬牛不相及有關,與春運無關。春運問題,并非媒體嘩眾取寵之術,之所以拿出來說事,當然是在很多有關鐵道部職責的“認定”問題上,大家仍心存疑惑:比如怎么解決鐵路票源系統科學、透明,防治內部屯票倒票的問題;如何在推出網絡購票、電話訂票后,不出現技術性故障訂單無法提交的問題;如何節約資金、提高運能的問題……剩下的可自己舉例說明。
可是,如果你把鐵道部應該做的這點事,都歸結為“無法消除”,那我就覺得有必要號召下廣大網民給你搞個全方位、多角度的職業素質培訓,以及公民個人道德教育,因為,你不僅不熟悉自己的業務范圍,還對別人的“職業責任”指手畫腳,以及對于駭人聽聞的“7•23”動車事件,只輕描淡寫地定性為“慘禍天成”的“偶然事件”,以至于我驚愕為什么中科院非人類研究中心沒把你當課題給研究了。
關于“春運馱上了全中國”你覺得有點矯情了,只有加上了自嘲、懷舊、、大大咧咧甚至阿Q,才算夠味兒。你認為鐵路成了各種情緒和主張最有人氣的T型臺,再次讓我對你非一般的淺薄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原來民生在你眼里,不過是個model,民意在你筆下,不過是件model身上的“罩衫”。你認為,不應經歷了小的艱難,就傷感、悲壯,長嘆“活著很苦”,中國本身就很大很糙,還破破爛爛。只是我不明白,為什么“年年春運,年年購票難”在你眼里只算個“小艱難”?為什么一套房子消滅了幾代人,你卻覺得活得不算苦?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校車”坐成了“孝車”,你還覺得不夠悲催?為什么我們的國家不能要“美好”而只能成為你筆下的“糙破爛”?……
雖說,中國單位面積的人口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那也不意味著,中國的人民就必須得忍受這所有與人口密度相掛鉤的政策,以及各種以單位人口密度來推諉責任的借口。我們沒想過,能排著隊、上著網、打著電話就立桿見影地買到票,我們只是期望能在生活中,真實地見到一個有公平、有秩序、有責任的售票系統,一個沒有黃牛黨、沒有高價票、沒有二三道販子的購票環境。雖然,我們一直在批評,在監督,但我們并沒忽略在解決關于春運問題的過程中,所有關于鐵道部的努力。
我們盼望的是,購票網絡能不能不要總是一登陸就癱瘓、訂票電話可不可以少些每次打每次忙的時候。當然如果,身在環球時報的你能有幸看到這,我想此刻或許就會明白,那些選擇春運“曲線回家”的人民,懷有一顆多么強大的包容之心,讓領著自己“納稅錢”的人沒有后顧之憂,而自己卻依舊折騰在春節歸家的路上。
(程曦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