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外論一瞥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衛報》8月13日文章

美、歐模式角力在轉向

華盛頓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的約翰·施密特和內森·萊恩本月發表研究報告,認為美國現在已不是過去宣稱的小企業發展的國度。美國總體勞動力中自我僱用的百分比以及小企業中製造業工人或高科技工人的百分比,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底部。

正如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看過這份報告後所說:「美國經濟神話失敗了。」許多被說成是美國「經濟動力性」的有利條件也成了神話。


美國過去神話般的成功讓美國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法定假日減少、休閒時段緊張等。美國的健康系統也不完整,按人均計算,美國健康系統花費了同類國家的兩倍左右,但卻產生了更壞的結果,如以壽命和嬰兒死亡率為衡量標準的值都不盡如人意。

然而,尼古拉斯·薩科奇兩年前正是通過宣稱法國人不能支付他們的福利,必須採取一系列使法國經濟更具美國 「動力」的改革,如對富人減稅和使僱用者更容易解僱員工的勞動法,成功贏得了法國總統寶座。對於經濟發展來說,究竟是保守的歐洲模式還是自由活力的美國模式更具前景,在眼下的衰退形勢下,有了明顯轉向,因為美國經濟神話破滅了。

美、歐模式對比的另一個方面在於對氣候變化的意義。歐洲人均能源用量大約是美國的一半。如果美國使用歐洲的工作時間將會減少20%的能源消費。這對減少世界碳排放量將產生重大意義。當世界經濟恢復,許多中等收入國家將進入高等收入國家之列時,他們選擇美國還是歐洲模式,將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更大影響。

(作者系華盛頓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馬克·韋斯波特 賀艷燕 編譯)

《華爾街日報》8月12日評論

美國無法承受新「經濟刺激」方案

一些國會議員正在開始考慮第二個經濟刺激議案。我的建議是:國會議員們,停下來,深呼吸,從歷史中吸取好心幹壞事的教訓。

例如,在「9.11」之後,國會和總統都呼籲「做點什麼」,因此前總統布什便大手筆地投入資金用於國家和地方的安全。其實,很少人認真閱讀了這些法案的內容,而大多數人只是害怕被別人說成是「不愛國」,便匆忙投下贊成票。結果造成了大量浪費,如今諸如防毒面具、防污染服裝等等都大量地堆積在全國的各個地方而毫無用途。

歷史竟驚人地相似,在美國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之後,奧巴馬總統也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因此他石破天驚地投入數萬億資金「救市」。與以前一樣,很多國會議員和新聞媒體都害怕被人指責為反對「變革」(change)而再次投下贊成票。其實,第一個經濟刺激方案不但花費巨大,而且還有嚴重缺陷。

首先,刺激方案是以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撥款的名義被兜售出去的。然而,方案中只有不到15%的資金直接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大部分項目只是短期公路修繕。

其次,全國的市長和州長們都把大筆刺激救助資金花在了短期營業費用上,結果「救市」效果並不理想。

因此,美國無法再承受另一個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尤其是那種基本上是資助社會的「願望清單」,而不投資於我們未來的方案。

(作者: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市長帕特裡克·麥克羅利 張金翠 編譯)

《經濟學家》8月13日評論

空客訴波音:誰也贏不了

波音公司最近諸事不順。有「夢幻飛機」之稱的787因機翼問題再次推遲升空;至於因資金短缺而導致的訂單取消所受的打擊,波音公司比其主要對手空中客車公司要嚴重得多。然而,波音公司在期待一個勝利:5年前美國以向空中客車公司提供非法補貼為名對歐盟提起訴訟,幾周內,WTO將做出初步決定。

其實,雙方曾在1992年達成雙邊協議,但2004年美國卻宣佈中止該協議。當時的協議,波音可以獲得年銷售額3%的補貼,而空中客車三分之一的新機型研發費用也可從政府獲得貸款。

到2004年,波音公司已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商業飛機市場。然而,此時被設計用來打敗波音747的巨無霸A380,在接受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35億美元資金的資助下,卻有進一步一統天下之勢。

顯然,作為搖錢樹的747受到了威脅,波音公司大為光火。不過,波音公司的首要考慮是試圖阻止空客獲得對於A350的進一步補貼,A350飛機雖然處於提議中,但它無論是對波音公司非常成功的777,還是對應用新型輕質複合材料的787來說,都是一大威脅。

對於波音的指控,空客方面竭力反駁。經過調查,空客認為,波音一直在接受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和美國進出口銀行(該行一直有「波音銀行」的稱號)的資助,而且數額比空客所獲得的還要多得多。

據悉,幾周之後,歐盟各國便要拿出大筆資金來補貼空客的A350項目,波音立刻憤怒指責——稱之為「一種挑釁的舉動」,而空客發言人則指出,來自政府的資助無可厚非,他們並不懼怕來自美國的威脅。

就這樣,一場貿易大戰就將在波音與空客之間展開。然而,屆時世人將會發現,除了對雙方都將造成傷害之外,他們將得不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其實,協商而不是訴訟,才是限制對空客和波音補貼的最好方法,並且同時還能停止一場不必要的貿易戰。 (張金翠 編譯)

《經濟學家》8月13日社論

亞洲經濟:反彈與挑戰

今年早些時候的爭論認為,直到富裕國家的消費者開始恢復消費動力,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體才會恢復經濟增長。可現實情況是,雖然西方仍然虛弱,消費力仍不強勁,得益於西方消費習慣達成雙倍增長的亞洲經濟卻在快速發展。

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新加坡這亞洲四大新興經濟體,公佈了第二季度GDP值,平均年增長率都超過了10%。西方懷疑論者聲稱,中國的反彈是個假象,因為公佈的數據不足以全信。但另一些較少可能被人為操縱的指標,確認了中國經濟正在急速恢復,如工業產量到今年7月上升了11%,去年下降明顯的發電量重新增長,汽車銷量比一年前高出70%。另外,如果說整個亞洲都參與了數據騙局肯定是不可能的。第二季度韓國GDP值增長了10%。中國台灣地區工業出口以年增長率89%的驚人速度攀升。印度工業產量也一路激昂,第二季度經季節性調整後上升了14%。

亞洲經濟的反彈有幾個原因。首先,製造業在經濟中佔了大頭,諸如汽車和電子工業是高度循環的:衰退時出口急速下跌,好轉時出口急速噴射。第二,2008年末受全球金融的凍結而加深出口下降,現在金融貿易重新流動,情況好轉。第三,財政刺激方案比西方更大且運轉更快,本地消費有所反彈,除了印度,亞洲具備比西方富國更為健康的政府金融狀況。

新興的亞洲在過去二十年保持了近8%的年增長率,這一數字是富裕國家的三倍,這為世界其餘國家帶來了巨大好處。在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緩慢的背景下,現在亞洲經濟反彈更加有用。但亞洲不能代替美國的消費者,新興亞洲全部的消費量僅僅是美國的五分之二。但正是消費的增長才事關緊要。唯有從西到東的消費轉移才有助於平衡世界經濟。

亞洲政策制定者眼前的窘境是,如何在沒有膨脹的信用和資產價格泡沫的情況下維持恢復。更長期的挑戰是,一旦政府財政刺激的衝擊力褪色,增長將慢下來,除非經濟改革能推動私人消費。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應包括防止泡沫和增強本地消費,這要求允許匯率上升。更強的貨幣將使增長從出口轉移到本地需求和增長家庭真正消費能力上來,這也有助於避開西方的保護主義。(賀艷燕 編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