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選擇權巨虧要維權更要汲取教訓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根據國際原油的大起大落情況,選擇權衍生品巨虧可能性極大,央企要吸取教訓,只能做出於保值目的的套期保值業務,禁止從事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否則,須對違規行為進行問責。
中新社援引中華工商時報9月14日報導稱,中國央企對國際投行缺乏應有警惕,被幾個西裝革履、人五人六的國際投行的大忽悠,忽悠得輕飄飄,結果被套牢後,他們卻溜之大吉,不見蹤影。
9月7日,國資委發佈聲明,力挺多家因衍生品交易巨虧的央企“保留追索權”,支援從事油料結構性選擇權交易的部分央企運用法律手段維權,以確保國營資產安全。
在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多家央企從事主營業務之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於金融危機前一個階段,國際原油出現了暴漲行情,最高摸高到了147美元一桶,許多中國企業都是在這個價位購入金融衍生品的。結果,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直線下降,甚至跌至40美元以下,這就使得中國許多做衍生品的央企賠的慘不忍睹。據公開資訊揭露,中國遠洋所持FFA(遠期運費通訊協定)約有40億元浮虧。東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公允價值損失約62億元,國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約截至08年底公允價值損失也高達68億元。對於這麼大的虧空,分析人士認為再通過市場運作挽救損失已經難上加難。國資委明確指出,力挺央企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保留追索權”,分析人士認為難度較大。
因為選擇權衍生品交易都是槓桿化交易,一般在初期簽訂時,保證金都已交付了。如果受委託的外資銀行和投行進行了合同之外的違規操作,如已超過保證金規定的虧損額度,但受委託的外資銀行和投行仍未平倉停止交易,這是涉嫌交易欺詐,央企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否則,無從談起“保留追索權”。根據國際原油的大起大落情況,選擇權衍生品巨虧可能性極大,因此,最起碼做石油選擇權衍生品交易的央企賠光保證金是有可能的。
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央企之所以在衍生品上巨虧,都是超出自身主業經營造成的,或者說在做衍生品交易時盲目跟風、貪圖不勞而獲的暴利導致的。比如:在石油期貨業務上,只要是出於防止油價波動對經營影響的目的都不會出現巨虧。因為這個目的只要做好套期保值業務就可以了。關鍵問題是,在石油套期保值時,看到油價處在有利於自己方向變動時,忍不住就想賣出或者買入合約進行投機牟利。結果,市場急轉直線,出現反方向變動,使其出現虧空,要求補充保證金,越虧越補,越補越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再一方面,以航空、運輸為主業經營的企業對期貨市場缺乏了解,特別是對國際期貨衍生品市場風險認識不足。08年金融危機前,國際原油價格曾經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上漲行情,也使得許多企業對其風險放鬆了警惕。最後,就是中國央企對國際投行缺乏應有警惕,被幾個西裝革履、人五人六的國際投行的大忽悠,忽悠得輕飄飄,結果被套牢後,他們卻溜之大吉,不見蹤影。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要千萬牢記這個用幾百億國營資金買來的教訓。在國家石油期貨市場,央企只能做出於保值目的的套期保值業務,而不要被虛擬利潤所迷惑。謹慎選擇交易對手,不得選擇風險難以認知的複雜結構產品,禁止從事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否則,必須對違規行為進行問責,關鍵是追究央企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程曦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