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指數先抑后揚 市場日益凸顯社會融資平臺功用
鉅亨網新聞中心
現在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成為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重要融資和投資平臺,也是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平臺,在有效配置金融資源、保障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維護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記者王妍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從前期的與A股齊“熊”,到四季度政策“預調”、“微調”背景下的迅速轉“牛”,債券市場的表現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而與行情的一波三折相比,債券市場自身的運行和發展則可謂穩健,在規模穩步擴張、活躍度進一步提升的同時,債券市場作為社會融資平臺的功用日益凸顯,在有效配置金融資源、保障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維護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1年債券指數先抑后揚資金面全年呈現偏緊格局
2011年,受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普遍放緩。我國經濟保持溫和增長,GDP增速逐季緩慢回落,物價呈現前高后低。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債券市場的整體表現也是先抑后揚。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年來看,2011年中債綜合指數(凈價)上漲了1.48%,中債銀行間固定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各關鍵期限平均下行42BP。具體而言,前三季度,中債綜合指數(凈價)由年初的99.7696點下跌至9月下旬的97.9221點,跌幅為1.85%;中債銀行間固定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各關鍵期限平均上行33BP。第四季度,中債指數則出現強勁反彈,至12月末反彈到101.2478點,漲幅近3.4%,超過年初水平;中債銀行間固定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各關鍵期限平均下行75BP。
“這顯然與去年經濟環境以及宏觀政策的運行與變化息息相關。”中央結算公司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他分析稱,去年前三季度由于經濟增速平穩,物價不斷上行,并在7月份達到了全年高位,管理層3次加息和6次提高準備金率使債券市場資金面不斷收緊,資金成本不斷提高,市場通脹預期濃厚,因此,債券指數一路下行。而到了第四季度,隨著通脹形勢的緩解,政策轉向“保增長”的預期成為市場的共識,12月初準備金率又出現了本輪周期中的首次下調。在資金面相對寬松和經濟數據普遍回落的情況下,債市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在3個月的時間里,中債指數出現了強勁的反彈并迅速收復了前期失地。
不過,上述專家強調,盡管在2011年最后一個季度債市由熊轉牛,但全年資金面偏緊的格局卻難言改觀。去年以來,隨著6次準備金率的提高,銀行間債券市場資金面逐漸收緊,貨幣市場利率不斷走高,6月末的第六次提高準備金率和季末考核時點的臨近更使得貨幣市場利率一度達到年內高點———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市場加權平均利率達到7.46%,僅次于春節前后7.96%的水平,7天期質押式回購市場加權平均利率則達到8.7%的水平,創出2007年10月以來的新高。受此影響,收益率曲線短端上移速度明顯加快,直到第四季度準備金率的下調引起的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釋放和近萬億元財政存款的集中投放才對資金面形成一定的支持。不過,R07D仍然在3.5%至5.6%的區域內振蕩,遠高于上半年2%的常態水平,整體來看,2011年資金面整體處于偏緊狀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