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40%新增貸款流向地方融資平臺?監管層應嚴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年一季度的銀行新增貸款,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作為銀行審慎經營的監管者,銀監會還是要對地方融資平臺多念念緊箍咒。

據投資者報6月7日報道,關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早在去年底就有相關機構予以警示。然而奇怪的是,今年一季度的銀行新增貸款,仍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融資平臺最大的風險,在于把地方政府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產生的債務信貸化。既然如此,地方債務平臺“去信貸化”就應該是當務之急了。

而作為銀行審慎經營的監管者,銀監會是否該對各家銀行的平臺貸款念念緊箍咒了呢?來自最新的消息顯示,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第一批排查已于近期完成,排查結果顯示,貸款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并且,監管層要求商業銀行嚴禁進入不在“4萬億計劃”涵蓋范圍之內,且以政府融資平臺為主體的新開工項目。


40%新增貸款流向地方融資平臺

經歷了去年的盛宴之后,地方融資平臺已成為商業銀行不得無視的風險。據銀監會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高達7.38萬億元。

在地方政府整體債務率超過100%的現實情形下,這些貸款之于銀行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現在的懸念是,7萬多億元地方融資貸款,將有多少變成不良貸款?

然而,這種懸念在國內的銀行家們眼中,更多的似乎只是一種杞人憂天。在控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風險方面,多家銀行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在此前陸續召開的年報業績發布會上強調“信心滿滿”。工行(601398)公布的此類貸款不良率僅為0.03%,交行也只有0.05%,遠遠沒有涉及壞賬的“安全邊界”。

建設銀行(601939)副行長陳佐夫強調,在建行新增的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中,62%為上一年轉接的客戶以及有關的項目,且A級以上的客戶貸款占比達到96%。

中行(601988)方面則強調,中行在地方平臺貸款要求有政府財力的保證,同時還要有土地或其它方式來保證貸款的安全。

從行長們的言行里可以發現,銀行方面對此類貸款的熱情依然還是“高燒”不退。而這在新增貸款的構成中就可見一斑。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2.6萬億元,而其中的公司中長期貸款即增加了1.78萬億元。銀監會摸底排查后認為,新增貸款中有40%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去年底,監管部門就警示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今年銀監會第一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還特別強調,要全面評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加強貸款跟蹤檢查,切實防范大額集中度風險。然而,銀行最終是把警示當成了“耳旁風”。

短期政績目標帶來融資沖動

當然,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不僅是銀行的商業風險,更是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有鑒于此,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隱患早就引起了決策層的關注。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就要求“盡快制定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措施,防范潛在財政風險”。

5月26日的常務會議,國務院再次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和指導監督,抓緊制定實施方案,認真抓好落實。然而,這不是說盡快就能夠盡快完成的事兒。

尹中卿更是坦言,每一屆政府領導只需對任期內的業績和風險負責,因此存有追求短期效益或效應的沖動,這就需要任期內大量投資和貸款來支撐其目的。“政府代際換屆還會促使地方政府負債加速累積。”

地方政府存在大量這類為了政績和“面子工程”的項目,而主動去規范融資平臺的動力能有多大,自然可想而知。

在國務院年初的常務會議之后,財政部就牽頭制定一份旨在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文件。原預計3月底亮相的這份“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監管意見”,至今卻遲遲未能落地。

據悉,該文件第一稿內容涵蓋整頓地方融資平臺、控制地方政府負債總量、規范其融資擔保、允許省級政府發行地方債券、設定合理的地方政府負債率水平等內容。相關人士分析,在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和巨額債務的壓力下,中央和地方的分歧顯然很大,要出臺這么一個監管文件談何容易。

在全國各地,“小財政、大城建”現象比比皆是,在不少地區,地方融資平臺的投資計劃遠遠超過當地財力。就在決策層以及相關監管部門風險警示不斷的情形下,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5月18日依然拿到一份總金額達到713億元的城建項目貸款合同。

監管層該念念緊箍咒了

整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顯然都有心無力,能夠充當這個裁判員角色的,非銀監會莫屬。況且,地方融資平臺的“去信貸化”,也可以說是銀監會的分內之事。

誠然,銀監會在這方面早就有所介入,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排查正在各地展開。“逐包打開,逐筆核對,重新評估,整改保全”對防范風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僅此程度顯然遠遠不夠。

銀監會責成商業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開包分類處置,提足撥備、及時核銷,說穿了都是在筑堤;如果不想辦法泄洪的話,這個堤最終又能筑多高?

現在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70%以上都分布在地級市和縣,要么是以政府所擁有的土地進行質押,要么是以綜合收費能力來保證還款,本身具有穩定現金流支持還款的融資平臺較少,大部分融資平臺都要依賴第二還款來源,即土地轉讓或財政補貼。

盡管中國銀行(601988)業目前總資產接近80萬億,但超過7萬億元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其潛在的風險真要爆發也將是中國銀行業不能承受之痛。

有數據稱,各家銀行“目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正常率都在99%以上,但監管部門切記莫陶醉于“目前”這種狀況。稍微閱覽一下國內銀行業在商業化轉型前后那段時期不良貸款數據的變遷史,就應該有更深刻的警醒。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作為銀行審慎經營的監管者,銀監會還是要對地方融資平臺多念念緊箍咒。

(王彥彥?編輯)

文章標籤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