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背後:各國搶佔低碳經濟控制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注定將成為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各方爭議的焦點,從會前東道主丹麥提出的一份僅強調「共同責任」的氣候草案引發發展中國家的強烈不滿就可窺見一斑。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指出,氣候談判表面層次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額度的談判,更深層次則涉及到各國競爭能源創新和經濟發展空間。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要對其歷史排放和當前的高人均排放負責,要率先減排,並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而發展中國家則在得到發達國家技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措施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
上周丹麥提出一份氣候草案提議,要求2050年減少全球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把2020年作為碳排放的頂峰年。這意味著什麼?反對這份草案的南非代表一語中的,「這意味著剩下的缺口將由發展中國家來承擔」。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王毅指出,丹麥草案只劃出減排容量,沒按各國國情分配排放空間,更沒有資金、技術等保障機制配套,這不科學,也不公平。
出於各自利益的不同,當前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分成三股力量:歐盟、傘形集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中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能源與氣候經濟學項目組」成員王克博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三股力量將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角力。
國際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學會會長、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崔新生在其文章《碳幣時代,得規則者得天下》中指出,從美國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游移態度,多少說明美國的疑慮:對歐洲主導的這一所謂低碳經濟形態,美國應該處於什麼角色,以及能夠佔據何等地位。
從這個角度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最不積極的美國在奧巴馬上台後態度有所轉變?為何奧巴馬政府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優先位置上?一切皆在搶佔低碳經濟控制權。
奧巴馬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行程安排,也成為美國博弈的工具。奧巴馬5日突然改變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行程安排,由原定10日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之前出席會議,現改為18日專程赴會出席閉幕會議。據美國媒體報道,奧巴馬臨時改變行程是一次政治計算,旨在從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撈取盡可能多的好處,更何況正是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才助他贏得諾貝爾和平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