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理應給中國經濟打高分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外媒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中國政府成功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中國經濟在實現強勁增長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信心與動力,理應給中國經濟表現打高分。
據新華社3月3日報道,對于2009年深陷低迷的世界經濟而言,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向好成為難得的亮點。海外重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中國政府成功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中國經濟在實現強勁增長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信心與動力,理應給中國經濟表現打高分。
世界經濟寒潮中的“中國紅”
3月1日出版的德國《經濟周刊》在政治和世界專欄下刊登題為《新的中心》的文章。文章稱,當西方國家忙于擺脫危機影響時,東亞地區正在成為新的增長動力,世界經濟正處于亞洲世紀的開端。
文章援引匯豐銀行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諾伊曼的話說,中國對平板電視等電子產品的需求顯然彌補了美國和其他市場的需求滑落。“危機開始時,沒有人會想到,當中國經濟回升時,會拉動其他亞洲國家的出口,從而推動整個地區走向復蘇,而現在這一現象出現了。”
文章說,在中國,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個人消費將發展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柱。東盟10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已超過對美國的出口。此外,09年12月,韓國對中國出口增長94%。文章還說,民調顯示,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改善是德國企業對自身前景表示樂觀的主要理由。
法國《世界報》前不久刊登的題為《北京在全球市場慶祝虎年》專欄文章說,中國進口在2009年呈現史無前例的增長。2010年以后世界市場的關鍵在中國。法國《費加羅報》也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如今是世界復蘇的真正動力。中國0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也在大量進口。
法國《財經新聞》周刊最新一期的頭版文章題為《金磚四國掌握著自己的命運》。文章中,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的拉法埃爾·加拉多說,正是中國的復蘇讓原材料世界貿易和亞洲內部貿易復興。
俄羅斯《獨立報》日前發表題為《中國年----危機時期中國起到了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的評論文章。文章說,過去一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出口額達到1.2萬億美元。在全球危機對貿易造成嚴重打擊的背景下,這是極其龐大的數額,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把2009年稱作中國年。
中國模式與經驗受關注
韓國《朝鮮日報》前不久刊登題為《中國增長模式還能延續多久》的文章,剖析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呼吁關注“中國模式”。“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對中國模式產生新的信心”。
俄羅斯政府機關報《俄羅斯報》前不久刊登漢學家歐福欽撰寫的題為《帆與舵》的文章。文章說,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仍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8.7%。文章認為中國主要有三大成功經驗。第一,國家對經濟進行有效調控;第二,歷史性地戰勝貧困,內部需求不斷增加;第三,采取了對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等克服危機的關鍵措施。
加拿大主流刊物《政策選擇》2月號發表署名文章,充分肯定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快速發展,認為加拿大應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促進兩國投資和貿易發展。文章說,中國政府越來越注意滿足邊遠地區窮困人口的需求。從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可以看到,政府將巨額資金投向基礎設施開發和維護、醫療改革、減貧、教育等方面,這令許多中低收入國家非常羨慕。
韓國經濟專業雜志《韓國經濟》第737期發表文章指出:“在經濟危機中,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發生實質性轉變,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化。”文章提到,在世界經濟低迷時期,“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更全面更重要”。
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值得期待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中國未來的繁榮更多地取決于政府是否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改革,包括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農業改革和服務業開放。同時,中國必須減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該刊物認為中國已開始這樣做了。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辟出專版縱論中國經濟。該報說,中國經濟依靠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迅速復蘇,但也出現不動產市場過熱等趨勢。該報援引日本瑞穗銀行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鈴田貴員的話說,中國目前需要解決好部分地區房產價格虛高和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資過度等問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日則援引經濟界人士的話指出,中國經濟“有泡沫出現的趨勢不等于這一定會成為事實。而且中國決策者正保持警惕,準備好了應對要形成的泡沫”。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