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四季報:主權債風險令全球金融市場動蕩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際清算銀行最新季報顯示,資產價格下滑主要原因為全球經濟恢復不平衡及大量財政赤字造成主權信貸風險。金融危機引發對銀行業全球業務模式的重新思考。
國際清算銀行(BIS)3月1日發布09年第四季度報告,就近期金融市場發展進行全面回顧。報告顯示,主權信貸風險令市場動蕩。國際清算銀行將1月中旬至2月中旬資產價格下滑的原因歸結為全球經濟恢復不平衡,以及擔憂大量財政赤字造成主權信貸風險。
2010年初,風險資產價格失去動力。在連續10個月大幅上揚后,發達市場及新興市場股價開始自1月中旬回落,而信貸利差擴大。隨波動性及避險需求上升,政府債需求不斷上漲,推動基準債券收益下滑。至此季報末,市場已企穩并回收部分跌幅。
風險資產需求下滑主要原因較為復雜。在此經濟增長仍不確定的情況下,歐美經濟恢復的消息好壞參差,令投資者信心不足。而全球經濟復蘇的不平衡更是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此外,因市場參與者越來越關注希臘的財政狀況,對主權債風險的擔憂加重。所有這些憂慮波及歐元區其它國家,并對風險資產價格構成普遍下行壓力。此類突襲而來的市場壓力是長期財政赤字導致的財政風險警示。在此背景下,歐元兌其它主要貨幣大幅下滑。此外,市場對于特別積極擴張政策回歸正常化進程的解讀,加重了投資者的避險意愿。在中國政府提高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后,全球資本價格隨之下滑。另外,在美聯儲宣布意外上調貼現率后。債券收益上升,而股價下滑。
銀行國際收支平衡相對09年第三季度收縮,盡管下滑速度較前三季度大幅減緩。國際清算銀行的各報告銀行國際債務總計下滑3600億美元,反映出銀行間借貸放緩。新興市場跨境債務為連續第二個季度小幅上升,主要原因是亞洲及拉美和加勒比海居民債務上升。這兩個地區以本地貨幣計算的經調整后的匯率也有所增加,但在歐洲新興市場卻是下滑。國際清算銀行的各報告銀行的國際證券持續向公共領域聚集,這種趨勢已在第三季度上升,不論是從相對還是絕對角度而言。
2009年第四季度期間,主要市場國際債券發行動力大幅減弱。債券總發行量季比下滑10%至17.78萬億美元。凈發行量下滑至3030億美元,大幅低于7至9月間的4850億美元。國際市場中,新興市場募集資金較三季度上漲19%,而從發達經濟體募集的資金減少38%。
09年第四季度,國際衍生品交易在第三季度停止后緩慢恢復。名義交易量上升5%至444萬億美元,較第一季度的谷底值高22%,但仍低于2008年初的峰值水平(690萬億美元)。
國際清算銀行在報告中還指出:
金融危機引發對銀行業全球業務模式的重新思考,如將銀行體系區分為國際性銀行與跨國性銀行,就地籌資模式的地理性,以及危機如何引發對籌資模式進行檢測的思考。研究發現,地區性定位要比跨境性定位更為穩固,特別是傾向于以本地貨幣計算并以個人儲蓄為籌資對象的在新興市場,更有此特點。
07至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匯率變動不同尋常。與此前兩次危機不同,許多并未處于危機中心的國家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原因可能有二方面解釋,一是避風港效應與典型的危機相關資金流向模式相對。其二是,利率分化可能起了更多作用。
而關于金融體系對央行及政策支持的依賴性,報告認為,減少使用大量支持性措施主要是因為需求下滑,隨政府與央行收緊或取締某些支持措施,供應因素將發揮次要性,但卻并非無足輕重的功效。但并非所有的金融機構均削減了支持性政策的使用,某些弱小銀行仍繼續依靠公共支持。
(周玉峰 編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