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別浮誇通膨風險 可能性沒那麼高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綜合外電
通貨緊縮的警告彷彿言猶在耳,最近,學者卻又喊出通膨可能要爆發,令人無所適從。《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David Wessel認為,通貨膨脹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
短期爆發通膨的可能性不高,理由是,過去一年工業化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降幅,仍係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1971年編纂紀錄以來最大。
美國失業率來到9.4%,預估至2011年都還是高於9%。美國產業活動也是數十年來最遲緩,意味企業不大可能調升產品價格,更遑論員工加薪。通膨的定義-過多的金錢追求太少的商品-看來無法成立。
較大的問題是,將來情況會如何演變?在何種情況下,通膨才會竄升至聯準會偏好區間的2%之上?
◆錯估情勢
聯準會與歐巴馬政府都擔心重蹈覆轍,像在1937-38年把貨幣政策束得太緊(導致二度衰退),或是2004年太過寬鬆(可能維持低利率太久)。經濟衰退或失業率的預測失準等,要是聯準會都沒注意到、或是沒有因應措施,才有可能觸發通膨。
◆決策不夠果決
聯準會主席Ben Bernanke(柏南克)宣示要「硬起來」,卻未曾歷練類似考驗,而他的任期也只到2010年 1月。柏南克與其繼任者可能會發現,央行放款與財政部的紓困計畫太過緊密,以致聯準會失去決策的獨立性與彈性。
又或者,美國預算赤字過於龐大,聯準會不願刪減收購公債的額度、也不想將利率升足來抵消之。
◆美元遽貶
許多新興國家在外資大舉撤出後,幣值暴跌,造成進口物價與通膨的上升。美國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但過度向外舉債,意味美元貶值的風險也很高。設法降低長期預算赤字,才能降低債權人疑慮,大舉撤出的風險方能減輕。
◆自我實現的恐懼
倘若消費者、企業與投資人都預期通膨升溫,這種情況真的有可能發生。因為他們會在恐慌中推升物價、要求調升薪資--即便是在預想情境之外。Bernanke亦反覆重申,維持物價穩定的目的,就是防止通膨預期上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