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汶川地震使部分倖存者大腦功能失常 心理治療至關重要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研人員 8 月 31 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說,一些汶川地震幸存者在震後 10 多天裏便出現大腦區域功能失常現象。研究人員認為,這提醒人們在大災難後應對災民迅速開展心理干預和相關治療。

新華網報導,這項研究由中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領導這項研究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龔啟勇說:「從地震發生第 13 天起,我們就開始對倖存者進行腦核磁共振掃描,結果發現大腦內負責情緒、記憶功能的系統在短期內就出現了功能改變。」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在震後13-25 天內對 44 名身體健康的地震受災群眾進行了大腦掃描,結果發現額葉邊緣系統及紋狀體區域的活動增強,同時這些區域中不同腦結構間的連接性卻減弱。額葉邊緣系統及紋狀體區域是大腦中控制情緒、記憶等功能的區域,包括額葉、海馬、杏仁核等多個腦結構。


龔啟勇說:「這就好比一個電腦網路,不同腦結構是單個電腦,而它們間的連接是網線。現在單個電腦的運算增加,而整個網路的協調性卻減弱,相關系統已出現功能變化。」

參與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安德烈亞‧梅凱利博士表示,以前在長期確診的精神病人中發現過這一大腦區域的功能變化,而這是首次發現這種變化可在如此短時間內發生。他說,過去的類似研究多在災難發生數年甚至數 10 年後才進行,在地震發生 10 多天後就馬上進行這種臨床研究還是第一次。

「這說明一些大災難倖存者雖然短期內看來很健康,但實際上卻暗藏著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且一些倖存者的大腦相關區域很可能會出現結構上的變化。」梅凱利說。過去的研究曾顯示,高度精神壓力不僅會導致大腦出現功能變化,而且發生腦結構改變。

許多人在遭遇大災難後會出現焦慮、抑鬱等狀況,症狀嚴重者在醫學上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龔啟勇說,在汶川地震幸存者中,可能會有高達 20% 的人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將嚴重影響他們今後的社會生活,部分人甚至因之自殺。

他和梅凱利都表示,這一研究結果說明需要在大災難後迅速開展心理干預,特別應利用相關技術進行大腦掃描,找出那些大腦區域功能發生變化的高風險者,在發展成嚴重精神疾病前對其進行干預和治療。如果干預得當,有可能使這種功能變化恢復到正常狀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