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工業生產再下滑 亞洲經濟增長日益減緩
鉅亨網新聞中心
韓國和日本10月工業產出再次減少,使得中國和印度成為該地區增長僅存的主要動力,但是中國政府為應對通脹可能會繼續給經濟降溫,亞洲及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的風險日益明顯。
綜合媒體11月30日報道,日本和韓國工廠10月減產,又為亞洲范圍經濟放緩增添新的證據,同時也給全球其它地區帶來不好的預兆,因為全球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亞洲。
日本企業是第五次月度產量削減,同時也是2009年2月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而韓國工業產出是連續第三個月下滑,讓預計會出現反彈的市場感到失望。
與之相反的是,印度再次確認它是該地區的佼佼者,30日報告的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為8.9%。
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印度輕松擊敗市場預期,但是要成為全球需求的源泉,填補債臺高筑的歐洲和正在為經濟復蘇而掙扎的美國留下的空白,還是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
在一項關鍵刺激措施(購買節能汽車的優惠)9月終止之后,日本產出下滑在預料之中(實際上下滑1.8%的幅度仍小于市場3.3%的預測值)。
但是,此次下滑進一步堅定了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因刺激井噴之后,在第四季度將出現收縮的預期。
韓國是全球危機之后經濟最先快速增長的國家之一,也正在喪失動力,不過首爾仍相信2011年出口將穩定增長。
香港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 CIB)的高級經濟學家兼策略師Dariusz Kowalczyk說:“衰退之后的庫存重建周期已經結束,最終剩下的就是國內需求,這在全球都不太理想。”
“全球三大經濟體與亞洲在2011年經濟將有所放緩。鑒于歐洲形勢依然糟糕,風險就更加顯而易見。”
產出下滑對于處于熊市的金融市場可以說是雪上加霜,由于擔心在愛爾蘭接受850億歐元援助之后,其它歐元區國家也會被迫尋求援助,亞洲股市和歐元承受著壓力。
與此同時,整個亞洲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2009年末和2010年初推動最初增長的海外需求逐漸消退,大多數經濟體第三季度增長動力喪失的速度要快于預期。
經濟學家一直預測,由于衰退后庫存重建接近尾聲,同時刺激計劃的影響也正在消退,世界經濟增長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初將有所放緩。
但是降溫來得更早,同時比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的要更明顯。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第三季度經濟均出現收縮,而韓國、中國臺灣和印尼增長則明顯放緩。
這使得中國(第三季度增長同比僅為9.6%)和印度,成為該地區增長的主要依靠。
但是,由于擔心通脹失控,中國政府可能將進一步給經濟降溫。
正好與日本生產數據同時公布的11月采購經理人調查顯示,制造業活動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下滑,同時出口訂單也出現快速下降。官方數據還顯示,家庭支出在10月出現下降,對12月來說是個不好的預兆。
制造商預測,他們的產量在11月和12月將出現增長,這為市場提供些許希望,但是這幾乎不會使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將保持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并準備進一步放松的預期有所減弱。
在利率已經幾乎下調為零之后,日央行可能將擴大其5萬億日圓的資產購買計劃。
韓國10月產出環比出人意料地下滑4.2%,使分析師確信,韓國央行在11月加息之后,12月將保持利率不變。但是經濟學家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預期相比日本同行要樂觀一些。
Hana Daetoo Securities的分析師So Jae-yong說:“在2010年上半年像增加預算支出這些政策的影響消失之后,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只是理論分析。”
“因為設備投資和出口仍保持不錯的勢頭,所以經濟將基本保持穩定的增速。”
(陳紹國 實習編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