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調控“立竿見影” 價格管理仍需新平衡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物價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下,期貨現貨價格聯袂快速回調,期貨市場上資金也大幅平倉離場,但分析認為,目前通過政策以及臨時的價格干預,雖有效遏制了物價的過快上漲,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支撐仍較為強勁,價格的管理也需要新的平衡。
據新華社11月30日報道,在政策密集調控下,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期貨現貨價格聯袂快速回調,期貨市場上資金也大幅平倉離場保持觀望的姿態。但一些專家指出,在當前流動性充裕以及農民增收的背景下,農產品價格上漲支撐依然強勁,價格的管理仍需新的平衡。
期現市場聯袂回調
11月30日,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依然延續下挫的行情,跟蹤主要上市商品價格綜合表現的商品指數繼續低位運行。短短半個月時間,主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坐了一回“過山車”,整體回調幅度超過10%,基本已回到10月中旬的水平。包括棉花、白糖以及橡膠等品種的價格都較前期的高點跌幅超過千元,回調幅度最大的棉花、橡膠兩大品種每噸下挫幅度一度超過8000元。
現貨市場也與期貨市場同步下挫,主要農產品價格不同程度回調,尤其是前期游資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種,價格回落幅度明顯,大蒜、生姜以及白糖等快速拉漲的產品價格都出現了連續的下跌。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一些主要蔬菜的價格環比都以下降為主。前期供需較為緊張的白糖市場,自11月下旬以來,隨著廣西、云南等甘蔗主產區陸續開榨,國內食糖供應緊張的情況也得到了有效緩解,監測的近七成省區市白糖價格都出現了企穩或有所回落的態勢。
商務部29日公布的數據則顯示,與前一周相比,上周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下降2.6%,降幅擴大1.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監測的大豆、谷物等大宗農產品的現貨價格,與前一個月相比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國家出臺穩定物價的措施,一些地區也采取臨時性的價格干預手段,進一步整肅了流通環節,加上打擊市場的投機行為,也強化了農產品價格回調的效應。”分析人士指出。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市場整體依舊偏空,期貨市場上三大交易所相繼出臺措施抑制投機,增加市場的交易成本,農產品谷物、豆類等商品預計仍將繼續維持弱勢;主要糧食等商品雖然價格跌幅收窄,但反彈的跡象也并不明朗,短期價格或逐漸趨于穩定。但包括蔬菜等在內的一些商品預計仍有進一步回調的空間。
投機資金撤離
實際上,農產品價格的回落與政策調控的周期基本保持了一致。11月中旬,政策調控措施密集出臺,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采取16項措施。之后,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委也展開了遏制消費價格的聯合行動,顯示出中央嚴控物價的堅定決心。
“宏觀調控一方面在物流等方面疏導了渠道,另一方面也震懾了投機客,擠掉了資金炒作的因素。”荷蘭合作銀行駐上海的分析師江川表示。
“雖然市場基本面偏緊,但前期棉花、白糖的價格炒作顯然都已脫離了基本面。”江川說,盡管政策調控也使得市場的供需基本面有所改善,但如此大幅度的價格波動并不單純來自于市場供需的變化,游資為尋求保值增值而“臨門一腳”昭然若揭。
中國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專家陳克新表示,游資永遠都是順勢而為。“今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第一位因素仍是成本的上升,而極端天氣也導致了供需的緊張,其次是國際市場上流動性泛濫導致價格上漲的傳導效應,最后是游資的介入放大了市場供需狀況。”
事實上,資金的嗅覺遠比預想的要靈敏。中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期貨市場上,主力資金在10月份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就已經開始撤離,但11月初一些商品價格仍繼續上漲。“最為典型的就是棉花期貨:10月末主力資金規模在32億元左右,但在棉花價格達到3.3萬元最高點的11月份,主力資金的規模已經下降到25億元左右。而到目前,主力資金的規模則銳減到了12億元左右。”中期研究院首席宏觀分析師付鵬說。
價格管理需平衡
在業內人士看來,密集的政策以及短期的價格干預可能有助于穩定價格上漲的預期,但不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類商品,市場的價格還是由供需決定。眾多的分析研究認為,目前通過政策以及臨時的價格干預,雖有效遏制了物價的過快上漲,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支撐仍較為強勁,價格的管理也需要新的平衡。
“實際上,此次價格上漲較快的產品都是勞動力消耗比較多的商品,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人力資本的上漲正在成為未來物價上漲中的重要推動因素。”江川說,長期以來,我國的農產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相比都存在較大落差,農產品的價格依然具有補漲的空間。
與此同時,數據也顯示,農資價格的上漲也在推動農產品生產的成本。“從尿素價格來看,今年8月份價格還在每噸1600元左右,但到10月份,價格已上漲到每噸1750元,目前的每噸報價則已經接近2000元。”江川說。
陳克新指出,從國際因素看,美國新一輪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全球市場流動性過剩,加上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對大宗商品需求增加的趨勢并未改變,以美元定價的國際大宗商品仍會延續漲勢,這加大了外部輸入性因素對我國相關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政策調控對市場的投機泡沫部分進行了有效的擠壓,但包括成本推動等部分因素依然會客觀存在。對此,專家指出,在當前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一方面貨幣政策需要逐步回歸到常態,尤其是要吸引閑置的資金更多向實體經濟投資;另一方面,成本的上漲也需要通過更多的渠道沖銷。“從目前態勢來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但價格的管理是應防止大幅的起落損害各方的利益。”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