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有別”終謝幕 優勝劣汰促發展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務院一紙公文出臺外資“新政”,自12月1日起,在華外企的財報上將增加兩個新科目: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稅。標志著“內外有別”的時代謝幕,同時也將“超國民待遇”再次推入公眾視線。
從中國為大規模吸收外資推動經濟而給予外資諸多優惠政策以來,“超國民待遇”就被國內企業所詬病。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斷改變,中國國務院于4月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被坊間解讀為內資“低人一等”的局面將開始轉變。
然而,歐美在華商會卻開始抱怨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世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發布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外資在華投資的幾項評估均不佳。近年來外企撤資;外商計劃搬離;韓資企業無故撤離,引白領失業潮等消息屢有所聞,引起了老百姓的關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外企撤離了中國市場呢?對此,根據財訊分析師對部分已經撤資或計劃撤離的外商企業的調查,結果發現,外商撤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競爭力喪失導致利潤空間大幅受壓。
以法國某知名B2B分配銷服務集團為例,這家為歐美及亞太地區工業用戶提供安全、電氣等產品的業內龍頭企業于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并在上海設立了廠房和配銷中心等。但該公司進入中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總部鑒于去中國發展的企業均有了不錯的收益,再加上中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而決定在中國設立分部。在沒有對中國市場進行全面調查,且僅派遣了一名總經理級別的管理人員坐鎮的背景下,并將所有業務在中國全面展開。而此后也始終沒有拿出像樣的發展計劃。
該公司安全部門依靠外資零稅收政策,走低價路線,以平價甚至是虧本價出售產品,搶占市場。然而,隨著中國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繼續低價意味著實際虧損,而漲價又會導致客戶流失,就在這樣的矛盾中,經歷了數月的煎熬,總部最終決定關閉安全部門。其中人民幣升值導致成本大幅提高也是主要因素。
事實上,在分析師的走訪過程中,類似的情況引發的撤資并不少見。外資都以為中國遍地黃金,盲目投資造成經營不善。而本次金融危機給了這些企業沉重的打擊,造成它們不得不全面調整戰略,撤出中國市場。
我們認為,外企撤出中國并不是什么壞事,只有“內外一致”才能形成良性競爭,競爭本身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對外企來說,在享受國民待遇的同時能在中國站穩腳跟,也意味著競爭力的大幅提高。
中國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也并不意味著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化。相反,ABB(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文匯女士表示,“毫無疑問,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無論從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還是硬件設施方面。”這番話,代表了多位接受采訪的外企高管的共同心聲。
從數據上看,中國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70多家在中國落戶,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已累計吸收外資1.05萬億美元,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1-7月,我國吸收外商投資同比增長了20.7%,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總體運營情況良好,取得豐厚的回報,不少企業已經成為其母公司全球業務增長的亮點和利潤的中心。
這些都說明了,取消外企超國民待遇并沒有把外資趕走,相反,外商更樂于見到中國更為嚴謹的市場設定。而外企撤資正是符合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都穎琪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