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伊戰風雲 論功過得失 有誰千古留名?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0-08-31 12:59


打了 7 年零 5 個月的「伊拉克戰爭」,在 8 月 18 日最後一批美軍撤離後劃下句點,美伊兩國均為這場戰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美國在這場戰役上以及布希 (Bush) 、歐巴馬 (Obama) 、倫斯斐 (Donald Henry Rumsfeld) 、布萊爾 ( Tony Blair) 以及海珊 (Sadam Hussein) 這 5 位伊戰風雲人物,他們的功過得失如何細訴和評論……

香港《文匯報》報導,凱撒說:「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美國說:「我來了,我征服,我走了。」美國揮一揮衣袖,身影的背後卻是絞刑架下的海珊,是 4000 多條美軍、 8000 多名伊軍生命,是百萬伊拉克平民屍骨,以及難以統計的難民……。這場仗,打得多麼沉痛,對伊拉克人來說,美軍留下的只是一個看不見曙光的爛攤子;而對這群美國大兵來說,能活著回去,就算是勝利。


中國國際軍事問題專家宋曉軍表示,美國這場仗是「體面地輸了」。因為這場戰爭讓美國人付出慘痛代價,卻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得失兼具。

「得」的部分,美國在中國終於獲得一個可以立足、又無需過多顧忌繁文褥節的基點。這是美國自二戰以來夢寐以求, 卻直到伊拉克戰爭後才得以實現。

現已調職阿富汗的前美軍中央司令彼得雷烏斯 (David•Petraeus) 當初在伊拉克推行「拯救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什葉派和遜尼派間的仇殺,孤立了原本就是「外來戶」的「基地」勢力,讓北方庫爾德人同意留在伊拉克版圖內。

「失」的部份。美國在伊戰的耗費軍費高達 7630 億美元,遠超過朝鮮、越南戰爭的費用。

與 7 年前相比,美國在中東的介入更深,立足點更多,但影響力反倒不如當初,對以色列控制不力,在巴以和談上乏善可陳,對伊朗的態度進退維谷。

兩伊原本保持著中東的平衡均勢,海珊政權的垮台,讓伊朗少了一個羈伴,影響力大增,原本在這一地區不成氣候的「基地」組織也開始猖獗。

而在伊拉克戰爭中叱吒的 5 大國際風雲人物,他們的功過則留待世人評論。

美國總統前布希 (Bush) 在 2003 年 3 月 20 日,以伊拉克隱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宣佈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但美國政府一直未能出示海珊政權支持恐怖主義證據。儘管布希一度承認他的對伊政策存在「一系列問題」,但他對伊戰的堅持卻絲毫沒有鬆動過。

對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而言,可說是「布希種樹,他乘涼」。駐伊美軍作戰部隊完成撤離並非意味著伊拉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對歐巴馬來說,卻是兌現競選承諾的機遇,同時也借此向全世界宣佈,他為國際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稍早將 2009 年的和平獎頒給了歐巴馬。

而對戰將倫斯斐 (Donald Henry Rumsfeld) 來說,卻是「成也伊戰,敗也伊戰」。 2003 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將這位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的聲望推向了巔峰,但隨著美軍在伊拉克陷入泥淖,也讓他的聲望從雲端墜落到谷底。

[NT:PAGE=$]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是美國最忠實的伙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Tony Blair) 最佳寫照。布萊爾是首位以工黨黨魁身份連任 3 屆的首相,他在內政上頗有建樹,創造了英國二戰後最長經濟繁榮期的傲人佳績。但由於他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不得不以辭職的形式提前 2 年卸任,終結了他一手創造的「不敗傳奇」。

至於伊拉克戰爭中最主要的主角 -- 海珊 (Sadam Hussein) 則「棺已蓋,論卻難定」。 2003 年 12 月 13 日,海珊被美軍抓獲; 2006 年 12 月 30 日被執行絞刑。無論是在伊拉克國內還是在國外,對「一代梟雄」海珊的評價卻似乎永無定論。

2002年

9 月 12 日,時任總統布希指控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03年

3 月 20 日,伊拉克戰爭爆發。

12 月 13 日,美軍在提克里特抓獲海珊。

2007年

60% 以上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一個錯誤。

2008年

對伊戰持反對姿態的歐巴馬總統大選獲勝。

2009年

6 月 30 日,美軍開始從伊拉克主要城市撤出。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重慶晚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