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紐約時報:過度管制 扼殺德國經濟潛力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德國有超強工業,帶動出口,但政府管制過度又僵硬,扼殺了內在的經濟潛力。不僅德國,這也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問題。

舉例來說,除交通、飲食等必要服務,德國商店周日不能作生意,特殊如母親節,花店也不可開門,否則罰款。


過度監管使被保護者失去競爭動力、抗拒改變,德國總理梅克爾常敦促西班牙、意大利及希臘等國改變,但德國也有一些相同缺點,包括偏好現有企業而非鼓勵創新的法規。

OECD 資深經濟學家 Andreas Wörgötter 形容,德國是「兩面」經濟,一面是非常有活力、創新、自給自足的出口業;相反的一面是服務業,畫地自限且缺乏彈性。

德國的確沒理由自滿,去年 GDP 雖成長 3%,但 OECD 預估今年只有 0.6%、2013 年也才 1.9%。Markit 周三公佈的採購經理人調查,也顯示德國經濟動能減弱。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去年第 4 季 GDP 下滑 0.2%,是 2009 年以來首度萎縮。雖沒預期壞,但多數學者都不認為會很快恢復強勁成長。

OECD 指出,德國若撤除競爭與其它無效率的障礙,未來 10 年經濟成長將增加 10%,潛力可比意大利,還高過西班牙。

德國若扶持服務業和內需,對希臘或西班牙等貿易夥伴有益,受中美景氣影響的程度也會減輕,對各方有利。

阻礙創業在德國總是隱而未現,長久以來,就業與投資大受影響。德國政府2年前就承諾開放在地運輸,但如今城際長途巴士還是被禁。這項禁令已施行數十年,當初是為了保護國營鐵路公司 Deutsche Bahn。

德國曾有過經濟改革,但出口的成功,屈服了因應剩下缺點的政治意志。

德國生產力成長落後 OECD 平均值,部份原因是未能善用女性工作者的技能。德國女性的工作時數,在 OECD 的 34 國敬陪末座,問題出在缺乏幼兒照護,以及懲罰雙薪家庭的稅制。

德國銀行業是另一弱勢所在。雖沒有信用緊縮跡象,但該國銀行業槓桿是全歐洲最高,放款的每 10 歐元只有 0.43 歐元是自己錢,槓桿比率比美國同業高 1 倍多。

出口表現生猛,似乎讓人忘了,德國曾經歷長達 15 年的經濟低迷,還被稱做「歐洲病夫」(The Sick Man of Europe)。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