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引爆網貸評級“潛規則” 花錢買排名成公開秘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22 17:20
和訊網訊息 1月21日,由於發布了號稱我國首批“互聯網金融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大公國際被廣泛質疑,陷入一場口水戰。
大公國際的評級為什么被質疑?
在大公國際旗下大公信用數據有限公司聯合人民網(603000,股吧)發布的互聯網金融黑名單和預警名單中,266個網貸平臺被列入黑名單,676個平臺被列入預警名單。
該名單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從業者和地方行業組織廣泛質疑,業內人士對該名單的質疑聚焦在三個方面:第一,名單中列入了一些國內口碑較好比較知名的平臺,比如平安旗下的陸金所;第二,名單中出現一些細節的錯誤,比如把位於上海的拍拍貸放入山西省,還把一些已經出事的平臺放入預警名單;第三,名單中沒有具體列出詳細的評定標準。
不少網貸平臺從業者表示,大公國際進行此番評級時沒有和平臺取得聯系,沒有調研過平臺,評級過程不透明,疑似黑箱操作。
由於當日大公國際沒有對質疑作出回應,此事便形成對大公國際單方面的聲討之中。
信用評級行業亂因解析
網貸信用評級之亂,其實由來已久。
大公國際不是第一個發布網貸信用評級的機構,此前網貸之家、網貸天眼等第三方機構、小型創業型公司、甚至一些網貸大v自己也發布相關類似的排名。
大公國際也並不是第一個因為發布相關名單而招惹非議的機構,之前也有一些第三方平臺或個人發布網貸排名,但其中上榜平臺跑路而招到投資者的質疑。
網貸評級之所以混亂,第一是因為網貸行業的不透明,資金流向、壞賬資訊外界難以確定真偽,排名結果難以證偽,隨意性大,操作空間大。
第二,其盈利模式不健康,排名或者評級牽扯商業利益,利益關係往往扭曲最終結果,潛規則橫向。
在網貸平臺多如牛毛的情況下,評級或排名被眾多平臺視為廣告展示良機,花錢買獎、花錢買排名的情況屢見不鮮,2014年終,曾經發生過某排名中前十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平臺的事件,此事被行業引為笑談。
此外,由於評級涉及到網貸平臺的形象,出現黑名單的企業往往花錢消災,其帶來的惡果是評級機構摸準網貸平臺心理,變相進行敲詐。在大公國際事件當中,有相關爆料稱,發布前一天不少平臺的公關人員接到上榜電話,有些平臺第二天沒有出現在黑名單中。
第三,缺乏有效監管,是否有資質評級,評級是否擔責無人知曉。
破解網貸評級難題
首先,評級要有監管。
同樣是互聯網金融的下游產業,和評級的混亂相比,個人征信卻發展的頗為健康,包括experian、fico、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國內外巨頭紛紛進入。
造成個人征信的良性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采用牌照制,相關企業受到了央行的監管。
其次,網貸評級的規範化,就必須脫離扭曲的盈利消滅利益尋租空間。
互聯網征信之所以健康發展,就是找到了清晰而健康的商業模式,征信公司向平臺收費,平臺利用征信數據預防風險從而獲利,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評級要么公益化,要么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
評級的公益化是指由監管部門的非盈利機構按照透明的原則進行公開評級,這個需要等到p2p正式被監管之后。
網貸評級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改造,學習互聯網“免費”模式進行盈利:由商業機構按照透明規則進行評級,通過免費評級以評級積累聲譽,在其他領域盈利;提供增值服務,用戶付費訂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