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合作推動中企"綠金"之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企業開始通過跨國合作來探索自己的從“綠”到“金”之路。
4月23日,中海油集團董事長傅成玉在中外商界領袖應對氣候變化圓桌會議上表示,集團將進一步增加液化天然氣(LNG)進口,計劃至2020年將其年進口量翻一番至3000萬噸。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在會上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企業并不是旁觀者,而是完全的伙伴。論壇在中國舉行,吸引了很多重量級的中國企業,不僅表明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嚴峻性及其責任有充分的認識,也表明中國的企業正在通過自己的實踐,積極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
于慶泰在2月24日曾對媒體表示,隨著各方尋求在2010年年底前達成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富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太可能會在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關鍵分歧上達成一致。
LNG進口翻番
中海油是國內第一個將液化天然氣項目引入國內的公司。
傅成玉表示,中海油1995年開始研究引進液化天然氣項目,1999年立項時,在中國幾乎沒有人相信中國會用液化天然氣。
傅成玉說,“中海油目前已經簽署了共計每年1600萬噸的海外液化天然氣長期交易合約,相當于5000萬噸石油的進口量”,但這個計劃很可能要翻番。中海油目前計劃在2020年前每年引進3000萬噸液化天然氣。
傅成玉指出,如果20年至25年這樣的引進量,對改善中國能源結構,降低環境壓力,提供清潔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特別是為中國沿海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提供一個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
3月24日,中海油曾與英國天然氣集團簽署了估價約為700億美元的協議,包括液化天然氣的購銷、煤層氣開發、天然氣液化處理、造船、運輸等。根據協議,中海油將在20年間每年從英國天然氣集團采購360萬噸液化天然氣。
中海油也已開始推動研究海上風電、城市燃氣、清潔汽車等清潔能源技術。
激辯CCS
當天的論壇上,美國某基金會駐華代表積極向中方推薦CCS(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并呼吁中國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于慶泰表示,中國已經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也通過國際合作與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開展了一些早期示范項目;但是CCS技術并不成熟,中國更需要的是一些可以立竿見影的成功技術,以實現中國政府提出的提高能效、節能減排的承諾。
中國政府已經承諾,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將較2005年水平下降40%到45%,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15%左右。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苗韌指出,CCS技術的高成本、采用過程中的額外能源消耗、儲存問題、以及民眾的擔憂是CCS不能很快商業應用的主要原因。苗韌說,“我個人認為CCS在中國的商業化還比較遠。”
中海油曾經也進行過CCS的研究,傅成玉表示,“中海油現在的思路是把二氧化碳資源化。在資源化過程中,把傳統能源生產方式和新能源結合起來,形成能源產業鏈,使二氧化碳排放降到最低,如果到那時候還不能滿足排放的要求,我們再儲存,但是我相信那時候儲存的量會比我們現在想象的量要少得多。”
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在哪些領域的合作空間比較廣闊?苗韌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現在希望引進的是技術,而不是投資。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商業的合作,引進我們需要的技術,并將技術國產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