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遇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連云港過去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遇,這一次再不抓住,我們真的是愧對老百姓。”連云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對本報記者感嘆。
5年前,王初上任時,連云港的財政收入為40億元,而2010年,當地的財政收入預計將達到300億元。一批大的項目在迅速推進,一組龐大戰略已同時開啟。
經濟觀察報:沿海開放戰略實施一年多來,連云港在經濟要素聚集和發展方面獲得了哪些成績?
王建華:連云港這一年產業匯聚方面的成績,比較明顯的是工業產業的發展。既然下決心發展工業,但不能走污染再去治理的老路,所以強調新型的發展思路,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個是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又能發揮港口物流成本低優勢的、實現循環的基地型、基礎型產業。
原有基礎上,去年高科技經濟總量的增長在80%以上。產值利稅率在江蘇生列第一位。尤其是像新醫藥,我們幾十家企業,尤其恒瑞、康緣等5家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強,在國家創新藥研發補助上,我們總量全國第一。新材料發展也很快,碳纖維的生產已經完全規模化,將來還要建設萬噸級的基地。新能源發展,其中最大是核電,中復連眾生產的風機葉片,成為世界單產最大的葉片工廠。
另外,我們大規模的基地型基礎性的產業,也在迅速推進。過去兩年在面積接近300平方公里的鹽田上、沿海灘涂上,改造了工業基地和30萬噸的航道。最近引進了一大批產值都超過1000億的項目。包括石化煉化一體化、精品鋼、銅冶煉、糧油加工等很多都在報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項目,當然不少是央企在組織實施的。如果不是進入國家戰略,很難想象這么一大批項目扎堆進來。
很重要的是,這么一批項目,不依靠傳統模式發展,而是運用新技術做閉合式的循環,降低碳的排放。這也是一種很大的創舉,從規劃到項目布局上都有這樣理念。
簡單地說,沿海戰略確實帶來了要素聚集的效應。
經濟觀察報:要支撐這么大量的產業集聚,基建設施和智力要素等配套必須要有質的提升。
王建華:是的。連云港過去有很多瓶頸,觀念的、基礎設施的、資金的、人才的瓶頸,這都是掣肘我們發展的剛性障礙。我到連云港已經5年多了,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在克服瓶頸制約往上走。
比如說基建設施,過去,連云港在江蘇的最北端,基建“卡脖子”,使得連云港的戰略地位、區位優勢難以實現凸顯。現在,省里組織投入300個億,來給連云港改善基建瓶頸。
目前所有的重大基礎設施都已開始投入使用了,這里面包括航道、公路成網、鐵路擴建的問題等等。人流的問題也要在下一步通過高鐵、沿海鐵路的建設解決。
未來這個情況就很明了了,因為路通了,很多事情就通了。連云港不再是一個端點,而成為一個匯聚點了。
經濟觀察報:江蘇省給你們提出要求,2020年前要在經濟總量上趕上和超過中國沿海地區平均水平。對實現這個目標,你最擔心的阻礙是什么?
王建華:我現在比較苦惱的,是干部執行力。大家都在做事,但是做事的責任心、能力、水平不同,效果就不同。
我希望干部做的事情,我腦海中有一個預期,如果你能超過,我很高興,有水平。達不到預期,我遺憾。如果滯后于進程,如果遇到困難不能有毅力去突破,那不是喪失機遇嗎?現在干部常常有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有些工作不上不下,讓我很苦惱。
像我們長期在一線工作的,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很多事情要一件件做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時候感覺,尤其像我已經58歲了,能夠在這崗位上工作的時間也不多了,希望能夠在我手上把基礎打扎實,把事情做得漂亮一點。
我們過去錯失了太多的機遇了,今天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我們如果再不抓住,真的是愧對老百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