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官員升降關鍵詞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位于蘇北的縣城沭陽,由于一則全民招商的報道,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個縣,不管官員的本職工作是什么,都背負著招商的任務,如果招商不力,官職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代理”二字,經過一年半載的緩沖期依然沒起色,那就是降職,或者免職了。
被降職的書記
自沭陽縣2009年開始推行招商引資第一責任人 “代理負責”制度以來,朱東升是第一個被降格為“代理”的官員。他原先的身份是中共沭陽縣周集鄉黨委書記。2010年初的考核,由于招商引資工作沒有達標,他從“代理”又被降為了“副書記”。
連降兩級之后,朱東升依然是周集鄉的“一把手”,主持全鄉的工作。雖然工作職責并沒有變化,但對心理的影響卻是明顯的。
“再完不成,就引咎辭職。”8月18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朱東升堅定地表示。
2008年2月,從縣委辦公室下去做鎮黨委書記之前,朱東升覺得自己的各項工作還沒落后過,“領導能讓我下去做一個鎮的一把手,充分說明是對我的信任,如果各項能力不被認可,也不會派我去。”
2009年4月份開始推行的招商引資第一責任人“代理負責”制,讓朱東升遇到了挑戰。
根據《沭陽縣2010年招商引資工作考核獎懲辦法》的規定,所有鄉鎮(場、街道)和縣直單位,以5000萬元為目標任務進行量化評分,對于年終引進億元工業項目且任務完成率較高的鄉鎮和縣直單位給予獎勵,無億元開工、竣工工業項目的,實行“一票否決”。
在去鎮里擔任一把手之前,朱東升在縣委辦時曾經參與過招商引資。2005年,一家韓國玩具企業落戶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朱東升曾經參與了談判。在隨后的幾年中,也參與了5-6家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但作為一把手直接負責招商引資工作,還是到沭陽縣周集鄉任黨委書記之后。
2009年朱東升所在的周集鄉共引進兩個項目,一個是生產玩具的企業投資在鄉里,一個是生產不銹鋼鋼管的企業,投資到了縣里的開發區。不過由于兩個項目都不是很大,加在一起也沒達到5000萬的考核指標,并且在全縣排名中,處于后5位,朱東升成了鄉鎮黨委書記中第一個“代理書記”。
與朱東升不同,剛剛當了22天沭陽縣官墩鄉“代理書記”的吳鋒則是提拔式代理。2009年在沭陽縣新一輪招商引資工作動員會上,在沭陽縣桑墟鎮任鎮長的吳鋒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了縣里組織的招商隊伍,任沭陽縣專業招商五局局長,任期一年。一年之內取得突出的招商業績,既可以獲得物質獎勵,還有可能被委以重任;完不成任務,則面臨著被降職的風險。
桑墟鎮在沭陽屬于工業強鎮,發展后勁足。之所以主動請纓到前途未知的專業招商局,吳鋒坦陳,一方面,是受縣里氣氛的影響,當時在動員會上,縣委號召大家要勇于到招商的主戰場去,要敢于亮劍,一展身手;另一方面,他認為自己有一定的信息渠道和資源。吳鋒認為招商不僅可以帶來稅收,還可以帶來就業,無論是對投注者、政府還是招商人員,都是多贏的局面。
2009年4月15日,報名過后不到一周時間,吳鋒的申請就被批了下來,和他一起的還有其他10位鎮長。兩個月后,吳鋒的專業招商就出了成效,浙江瑞安的一家汽車配件企業愿意到沭陽來投資,總投資11.2億元,首期投資不少于4個億。
招商業績突出的吳鋒被委派到農業為主的官墩鄉任“代理書記”,雖然項目投資額遠遠超過了5000萬的最低標準,也已于去年底完成了注冊、驗資、營業執照辦理等手續,但認定招商任務完成,需要項目投產達效,“預計今年底能夠投產。”到時候,吳鋒就可以摘下代理書記的帽子。
發展的壓力
沭陽是江蘇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縣,但在1996年之前,沭陽的各項經濟指標均位居全省倒數。
自仇和時代開始的改革,將這個曾經的貧困縣拉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沭陽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進入蘇北前十。
但是,在蘇北風生水起的沭陽,和蘇南還是沒法比。據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介紹,沭陽的經濟發展基本還是靠投資拉動,其對經濟的貢獻達到了76%,消費的貢獻占23%,出口僅為1%,“這1%還基本是農產品出口。”
蔣建明認為,對一個縣域經濟而言,投資的增長很容易就會遇到瓶頸。無工不富這一被很多地區證明的發展理念,同樣被沭陽認為是培育新增長點的突破口。拉長工業短板一方面是培育內生型企業,另一方面就是靠招商引資。
2009年4月,沭陽縣召開了新一輪招商引資動員大會。與以往注重固定資產投資類項目不同,新一輪招商引資更注重對工業項目的引進。在當地媒體《宿遷日報》上,一篇名為《沭陽招商引資“春潮”澎湃》的文章,對沭陽新一輪的招商渴望,有著這樣的描述,“發展呼喚大工業,工業期盼大項目”,作為工業突破的主抓手,招商引資成了沭陽的“一號”工程,“百日春潮”、“首季開門紅競賽”、“億元大項目推進年”等為招商引資造勢的活動紛紛上演。
一系列與之相伴的考核制度應運而生,《招商引資第一責任人 “代理負責”制度實施細則》、《沭陽縣2010年招商引資工作考核獎懲辦法》等制度相繼出臺。
年終未完成目標任務且考核得分處于鄉鎮和縣直單位后5位的,列為招商引資后進重管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考核確定為稱職以下等次 (含稱職),不得推薦提拔干部,試用期內干部延長試用期,對第一責任人實施代理負責。
如果想解除這些處罰措施,只有取得明顯招商成效,經沭陽縣招商引資工作總指揮部集體研究后,方可解除。
朱東升正在寄希望于這一“復活”渠道,如果能在下半年完成任務,他就可以官復原職。從書記變為代理書記后,還是讓他感受到了壓力,“人總要比一比。”不過,成為代理書記后,主動給他提供項目信息的人反倒多了,“以前周圍的朋友都是客套地問一下招商情況,現在都是實實在在地介紹項目。”
前不久,一個朋友的朋友在聚會的時候,還不忘為其做推薦,正好有一個老板準備對外投資一項新材料項目。借助這個朋友的牽線,目前這個預計投資能達到3000萬的項目正在洽談中。
爭議
高壓之下,沭陽縣的招商代理制度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
剛剛從“代理書記”轉正的北丁集鄉黨委書記馬濤是制度的擁護者。他認為,“錯失發展機遇就是對地方最大的犯罪。”這個土生土長的沭陽本地人,既經歷了沭陽發展最為沉寂的時光,也見證了自仇和以來的各項激進式改革,經歷多次改革淬煉的他到外地考察時,看到有些地方的官員不去招商,他甚至覺得對方是在犯傻。
“作為欠發達地區的領導,一把手就應該承擔更多的壓力,跑出去招商總比坐在家里看報紙好。”在當地人氣頗旺的沭陽吧上,有網友發帖如是說。
蔣建明則表示,一把手代理制只是對官員的一種考核辦法,是一種組織制度的創新,不僅有針對一把手的代理制考核,還有專門針對副職的考核,“以前都說吃飯吃素,當官當副,以后都不可能那么輕松。”
但這個制度讓一些原本和經濟發展并無關聯的部門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此次的代理一把手中,統計局、婦聯、殘聯、供銷總社等單位的負責人,也位列其中。在殘聯2010年上半年主要領導業績公示表中,除了康復、就業、撫養等傳統工作外,招商引資一欄中則標注,“落實園區外項目一個”。
在沭陽縣統計局內部通訊錄上,局長馬東亮的名字前面已經加上了 “代理”二字。
同樣是在沭陽吧上,有網友提出了質疑,“招商我舉雙手贊成,但是真的是在招商嗎?”該網友直指沭陽縣城管局本月赴新疆的招商活動,在他看來,“新疆不來沭陽招商就不錯了。”
另外,招商的現實效果有時也會被打折扣。在高壓政策下,一些項目沒經過科學論證倉促上馬,經常遇到因撤資半途而廢的現象。
8月17日,在沭陽經濟開發區永嘉路附近,一塊被圈起來的100多畝土地,大多已經荒蕪。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塊地從去年秋天征用之后,連圍墻都沒建完,就停工了,“聽說是老板沒錢,不投資了。”
在荒廢了一季夏糧之后,一些勤快的村民又在里面種上了秋糧。不過,這些土地已經和這些農民們沒有任何關系,補償款剛剛在一周前發放完畢,每畝1.46萬元。開發區內,還沒有填滿足夠多的企業,一些廠區周圍還種滿了莊稼。
沭陽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瑞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通過二次招商的方式來盤活閑置土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