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ST公司重組政策改革正當時

鉅亨網新聞中心


業內人士透露,證監會正在醞釀ST重組和恢復上市有關政策的改革,可能將對暫停上市的ST上市公司恢復上市資格進行進行更嚴格的審核,采用更嚴格的標準,甚至可能采用等同或接近A股IPO的標準。

據中證報5月21日報道,業內人士透露,證監會正在醞釀ST重組和恢復上市有關政策的改革,可能將對暫停上市的ST上市公司恢復上市資格進行進行更嚴格的審核,采用更嚴格的標準,甚至可能采用等同或接近A股IPO的標準。專業人士認為,如果這一新政真的出臺,目前A股市場上熱衷于保“殼”重組、ST和*ST公司被反復炒作的現象將受到有效遏止。

長期以來,圍繞ST股“殼資源”進行的所謂重組,以及由些孳生出來的種種不正常現象,如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助長炒作氣氛等,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痼疾,嚴格扭曲了市場合理的定價機制和估值體系。專家表示,作為A股市場特有的現象,以挽救上市資格即所謂“保殼”為主要目標的資產重組,是我國證券市場早期特定的歷史條件的產物。在市場環境和市場基礎已發生重大改變的今天,對鼓勵ST股重組的有關政策進行改革,不僅有其必要,而且正當其時。

保“殼”重組成市場重災區


借所謂ST股的重組題材進行炒作,始終是近年來A股市場長盛不衰的主題,特別是在歲末年初,照例會出現一輪圍繞ST股重組題材的所謂“殼資源保衛戰”。即使是在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發行機制市場化改革啟動、市場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的情況下,即使是在管理層三令五申、嚴查內幕交易和虛假重組的情況下,這種現象仍然沒有收斂,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跡象。

目前滬深兩市ST和*ST公司(包括B股公司和處于停牌狀態的公司)共有166家。根據聚源數據的統計,2009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發生資產重組事件(包括債務重組、資產出售與轉讓、資產置換等)989起,ST和*ST公司為主角的共200家,占到20%以上,其中不乏如ST銀廣夏這樣多年混跡于ST板塊中,反復重組、死而不僵的“老油條”。圍繞ST股的所謂“殼資源”的爭奪仍然是資產重組中的一場重頭戲,大量經營失敗的ST公司不僅沒有受到市場的懲罰,而且待價而沽,成為奇貨可居的搶手貨。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遭到扭曲。

反復上演的“殼資源保衛戰”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ST股行情,ST板塊的股價始終維持在較高位置。在137只A股性質的ST、*ST股票中,目前股價在5元以上的達到108只,占79%;股價在10元以上的為18只,占13%。有2只股價超過了30元,成為名符其實的高價股。

另外,今年以來,大盤整體跌幅已經超過20%。同期,作為中國證券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優秀上市公司群體,滬深300指數成份股中僅有29家保持上漲,占比不到10%,其中漲幅超過10的僅15家,占比5%。而同期137家A股性質的ST、*ST股票中,有33家保持上漲,占比24%,26家漲幅超過10%,占比達到19%。而截至5月20日,1700多家A股公司今年以來的漲幅冠軍廣發證券(上漲273%),同樣是一只重組摘帽的原*ST公司。

ST公司重組復牌后股價暴漲,一直是A股市場上屢屢出現的奇異現象。歷史上,*ST吉紙變身為蘇寧環球,股價曾飆升74倍。曾以每股300元創出A股史上最高股價的中國船舶,也是由一家ST公司重組而來。較近的例子則有*ST美雅變身廣弘控股,重組復牌日(2009年9月11日)暴漲930.46%,*ST蘭寶重組摘帽后更名為順發恒業,恢復上市首日(2009年6月5日)漲幅達到令人瞠目的2068.42%。

圍繞ST公司“殼資源”層出不窮的重組以及ST板塊股價的高企,不僅嚴重扭曲了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和標準,而且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投資理念,以至于部分號稱秉持價值投資理念、曾被管理層寄予對市場起到穩定作用的公眾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熱衷于參與此類“烏鴉變鳳凰”的游戲。一些非法中介機構不斷利用真假莫辨的“重組”傳聞誘騙散戶投資者上鉤,更是形成了證券市場違法活動的重災區和“事故多發地段”。

改革制度 健全市場資源配置功能

中國特色的資產重組,起源于特殊的“國情”和特定的歷史背景。在中國證券市場的草創時期,囿于觀念和政策上的限制,以及為國企改革配套的實用目的,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佳,資產剝離不清晰,加上股權設置的不合理,給市場的發展帶來的許多障礙。從1997年開始,上海率先對本地上市公司實施以“保殼”和改善資產質量為目的資產重組,取得了相當的成效。此后,管理層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政策,對于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和業績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利益各方圍繞“保殼”重組展開的二級市場炒作,也逐漸成為此一過程的伴生現象。在地方政府強烈的“保殼”愿望和二級市場的巨大利益的共同作用下,伴隨著二級市場股價異動的ST股資產重組一發不可收拾,純粹以二級市場炒作為目的的講故事、造題材的虛假重組也混跡其中,渾水摸魚,有些個股甚至反復重組達五六次之多,題材不斷翻新,炒作也隨之不斷上演,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最大的亂象,備受有識之士的詬病。

上交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早期實行上市資格額度制管理的情況下,許多上市公司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上市公司質量普遍較差。在當時的情況下,允許部分采用剝離原有不良資產、注入新資產的方式實施停牌重組,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時至今日,在市場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再延續這種做法已經沒有必要。他表示,大量的“烏鴉變鳳凰”式的“保殼”式重組,在實踐中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盲目投資等,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和價值發現功能被破壞,并造成了市場投資理念的混亂。胡汝銀強調,改革資產重組相關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如果管理層設定和出臺關于更嚴格的ST公司重組和恢復上市的標準和條件,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但同時應該配以正常的摘牌退市制度,并放寬對企業IPO的行政控制。

其實,已有許多專家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有專家指出,去年開始實施的新股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之所以還沒有取得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退市制度沒有及時跟進,導致“殼”公司死而不僵,ST、*ST公司股價高企在扭曲二級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同時,也直接破壞了一級市場定價機制的有效性。對些,創業板拒絕保“殼”式重組、直接退市的做法值得借鑒。

胡汝銀表示,在國外成熟市場,這種保“殼”式重組是極其少見的,因為符合條件的公司可以較容易地直接上市,沒有必要走所謂“借殼上市”的路子。因此,他進一步建議我國證券市場逐步取消IPO的行政控制,實行更為市場化的IPO制度,讓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夠自由地上市,從而使所謂“殼”資源失去價值,減少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企業有了陽關大道可走,就沒必要去走那個獨木橋了。”他說。

(吳蘭蘭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