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再融資受阻 擴張不是王道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市銀行持續地巨額再融資一直是市場爭議的焦點,甚至有時成為A股下跌的導火線。但銀行業績近年來卻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原因是凈息差收入還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就如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撰文指出的那樣,為彌補前幾年信貸擴張所帶來的資本缺口,銀行業于2010年進行了一輪以“A+H”配股為主要形式的資本補充。很顯然,這種資產擴張而倒逼資本補充的現象不可持續。我國的銀行業目前還是屬于壟斷行業,在銀行單純規模擴張、追求高利潤的背后,是擠占了實體經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產業空心化的現狀。而事實上,如果實體經濟下滑,銀行的繁榮也不可能持續。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撰文指出,銀行業要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沒有約束的擴張不是有效擴張,沒有約束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是強化資本約束,實現資本占補的動態平衡。他還表示,金融創新必須植根于實體經濟,面向市場,貼近客戶,不能脫離市場需求而創新,不能為創新而創新。
據資料顯示,2011年,多家上市銀行的股權融資計劃受阻:2010年4月即獲準在香港發行H股的光大銀行一拖再拖,至今其H股IPO仍無明確時間表;北京銀行非公開增發A股申請于2010年9月獲證監會審核通過,迄今尚未發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再融資計劃落空。
由于受到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加息所釋放的貨幣政策緊縮影響,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等資產質量風險問題的擔憂,以及再融資壓力帶來的壓制,2011年以來銀行股的走勢并不理想。但銀行業的規模擴張依然迅速,同時,凈息差收入還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帶動業績出現較大幅度增長。2011 年上半年,16 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平均增速為34.34%。從浦發銀行率先披露業績快報看,2011年銀行業全年的業績預計也會很靚麗。
但在銀行高利潤的背后是什么?是金融資源配置失衡,中小企業資金稀缺,資金成本高企,處境困難。我國的銀行業目前還是屬于壟斷行業,真正由市場自發生成的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民間借貸合法化遲遲沒有提上議程,這導致了合法信貸的稀缺性和壟斷性,銀行掌握了議價權。
正如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一場論壇中指出的那樣,“整個銀行業這些年數字非常靚麗,尤其像今年,整個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由于向銀行貸款難等原因,目前民間利率高企,一旦資金鏈斷裂,巨額資金獲將無法收回,風險不容忽視。據媒體報道,在廣東、浙江等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近來已出現一些企業主逃避債務的情況,民間借貸違約率正在上升。
除了長三角民間借貸盛行外,當前珠三角地區的民間借貸規模已經高達數百億元,在長三角、珠三角之外的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民間灰色借貸行為也并不罕見。資料顯示,到2010年底,浙江110萬家法人實體企業中,能在銀行貸到款的只有10萬家左右,90%以上的企業尤其是小企業被擋在銀行信貸門檻之外。
而中小企業企業對資金的渴求十分迫切。浙江省金融辦統計,截至9月底,浙江省已開業的170家小貸公司共計發放貸款1238.9億元,同比新增貸款480.1億元,增幅達63.3%。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的一份報告稱,相比去年,民間融資的利息水平有較大上升,多數地區民間借貸利率年息在25%~30%。
而即使是能在銀行得到貸款,實際利率也不低,據媒體報道,安徽一家煙機配件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在用自己的房產抵押后,企業終于得到了銀行貸款,比基準利率上浮40%。他并且表示,這還是便宜的,有的利率要上浮100%。
銀行高利潤其實擠占了實體經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產業空心化的現狀。由于資金成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不斷上漲,實體產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資本大規模從實體產業撤離。中小企業已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間,中小企業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400萬個以上,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由5636萬人增加到7056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的77.9%。中小企業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
只有讓企業在產業中有錢可賺,才能引導資金回流實體經濟。而事實上,如果實體經濟下滑,銀行的繁榮也不可能持續。有專家認為我國目前規定存款利率上限、貸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護格局,使得銀行享受了隱性的巨額“特許利潤”。當務之急,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
(潘敘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