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通脹形勢溫和可能是表面現象
鉅亨網新聞中心
為避免價格指數的大幅波動給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帶來沖擊,過去幾年,宏觀調控舉措尤其是貨幣政策頻繁出現調整。2010年,全力應對經濟過快下滑后的一項重要調控任務就是防止通脹膨脹產生。就當前而言,管理和引導通脹預期的主要任務是抑制資產價格過快上漲。
一季度CPI漲幅屬可控范圍??上漲動能仍在
當前CPI指數上漲呈現多重特征,但漲幅屬可控范圍。一季度,受同比基數較低影響,CPI同比上漲2.2%,翹尾因素的影響為1%,新增上漲價格因素貢獻僅為1.2%。另一方面,食品價格對CPI居民消費價格拉動較大。一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上漲5.1%,非食品價格僅上漲0.8%,這意味著除食品以外的商品價格大體保持穩定。據測算,一季度食品類價格上漲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6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一季度指數漲幅中有74.5%的因素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所拉動。
下一階段CPI持續上漲的動能仍在。發改委此前表示在二季度會繼續上調水、電、氣等資源產品價格,并預計二季度末的CPI水平將升至2.5%左右;另外,出現在西南地區的干旱以及發改委等多個部位聯合實施豬肉收儲計劃,可能會推動食品價格指數上漲。另外,大宗商品價格已持續出現上漲,而且目前多個城市調高了最低工資,勢必將推高整體價格水平的上漲。不過,產能過剩仍是制約當前CPI上漲動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經濟增速加快可能會逐步提高產能利用率。綜合看來,推動CPI指數水平上升的動能仍占上風。因此,雖然CPI在個別月份出現漲幅回落,但后續持續上漲的動能仍然存在。當其他主要價格指數齊聚上漲時,未來通脹形勢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在累積。
在已經公布的多個物價指數水平中,CPI漲幅位居末位。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2010年一季度的CPI同比上漲了2.2%,PPI同比上漲5.2%。CPI現有的水平已經逐步接近基準存款利率(一年期是2.25%),但離預設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年度CPI漲幅目標設置在3%左右。不過,備受關注的樓市價格上漲速度更是兇猛。3月份全國主要城市樓價同比上漲11.7%,連續10個月出現了同比上漲,已經引發中央政府連續出臺措施以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收緊信貸投放也在其中。
要重視價格扭曲導致的潛在風險
近年來,CPI指數的波動備受廣大投資者和普通居民的關注。它的變化將是未來貨幣政策走向的一個重要參考指針,而貨幣政策的動態變化往往又會造成資產價格的波動。不過,廣大投資者和居民對周遭物價的切身感受,已遠遠超出了CPI指數本身。出現這一差異的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編制的CPI指數受限于權重結構分配和統計對象的限制,該指數本身的變化已經明顯滯后于宏觀政策的變化。換言之,CPI是預示國內通脹前景的重要指標,但并不是唯一。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CPI外,PPI以及CGPI也經常作為通脹的參考指標,但過去PPI常呈現出大幅的波動,受限于價格傳導機制不暢等原因,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因素并沒有能對終端消費品產生直接的影響或者說影響有限。這經常給投資者造成一個錯覺,國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和信貸,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消費物價總體水平卻能保持低水平穩定。多數人士把這歸納為政府出臺的短期調控措施及時且有效。
實際上,短期調控并未能有效化解實體經濟中的真實通脹水平。我國對食品仍實行一定的價格管制,對糧食生產實行統購統銷,盡管這一舉措近些年有所放開,但當前的CPI權重結構中食品占比達1/3,控制住了食品價格,也就相當影響了CPI的波動。在食品結構中,豬肉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不過,豬肉價格近年來的變化,已經逐步打破傳統的價格管制范疇,究其原因是行政手段的頻繁干預導致市場價格的指引作用失靈,加上補貼和收儲制度作用于市場,使得供需雙方從根本上仰賴于政策的導向來制定價格,豬肉的供需因素往往被投機者所利用,這不但對于判斷市場真實的價格水平構成了障礙,而且也壓抑了均衡價格水平的建立,結果造成了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當市場價格無法引導商品供需關系,判斷真實的通脹水平的難度就會相應增加。
商品價格上漲動力備受約束或管制,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市場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判斷。一方面,因干預機制的存在影響了正常的貨幣流動,,流通中的部分貨幣隨著價格干預的力度增加,被迫逐步轉化為貨幣窖藏(會相應推高儲蓄率),但等到干預機制到期或被取消,窖藏貨幣再次進入市場,帶來的沖擊則更為嚴重。直接表現為實體經濟中的價格投機現象明顯增加,盡管這不會對當期通脹構成沖擊,但顯然會增加調控難度,尤其當大量資金追逐本不屬于貨幣政策難以企及的資產價格。近幾年,針對潛在或真實通脹調控頻繁出現調整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這其實是正常的價格波動被不正當干預后的一種較壞的結果。
化解通脹重在約束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說到底就是一種貨幣現象,但它的決定因素卻非常的復雜。目前市場上的商品成
千上萬種,政府主導的價格干預機制不可能控制著所有的商品的價格水平變化。為應對經濟快速下滑,中國采用了史無前例的擴大信貸和貨幣投放計劃。大量的貨幣和信貸的投放,在總需求回升之后,將刺激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但如果以當前CPI上漲水平預示通脹前景似乎又稍顯不足,中國是否存在通脹以及通脹是否可控就成了市場較為關注的問題。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9.8%,與CPI指數水平之和,與貨幣投放速度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設置這一差距目標在3%左右,但在2009年這一差距高達17%。中國長期擴張性的貨幣投放,卻并沒有出現應有的漲價反映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每年大規模的擴大投資和產能擴張計劃占用了大量的貨幣,基礎貨幣不斷轉化為貨幣資本轉化最后成為產品形式,周而復始的持續擴張不但吸納了新增貨幣的增加,也在改變了貨幣存在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當經濟增速出現逆向下跌時,過多貨幣投放將轉化成大量的貨幣沉淀,導致短期內通脹水平并不明顯,但它的存在可能干擾貨幣政策的效果。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如果不能適時收緊貨幣和信貸投放,勢必會產生能是一個嚴重的通脹信號。
當前的通脹水平主要取決于產能的利用表現和制造業成本走勢。我們此前強調了產能過剩對潛在通脹的牽制,可能會對沖勞動力成本普遍出現上漲的影響,因此,目前CPI指數水平預示潛在的通脹風險仍屬可控范圍。不過,在中國,通脹的關注并不僅僅是某一價格水平變化,而是要看某一價格水平的變化是否影響了經濟穩定增長的目標。
過去CPI的上漲經常被解釋為結構性問題,運用貨幣政策對于解決這一問題的作用甚微。不過,當前樓價大幅上漲引發的風險已經遠超出CPI指數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未來資產價格因素勢必會納入貨幣政策出臺的考察范圍,而且這個幾率仍在增加。最近一次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對下一季度重點工作中,明確指出一些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在顯現,強化了通脹預期,特別是部分城市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的問題比較突出。顯然,現階段要警惕實體經濟中價格上漲現象,尤其是防止資產價格過快上漲引發的風險,為此,貨幣政策的調整需要適時而動。
(陳洪亮?撰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