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政策博弈將加劇商品價格波動
鉅亨網新聞中心
11月份的CPI距離今年年初制定的調控目標相去甚遠。中國國內面臨的通脹壓力也使得中國貨幣政策開始有所調整,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明年要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貨幣政策的轉向已成定局。在美國仍然在樂此不彼的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轉向對商品市場的影響雖尚難定論,但從中美政策博弈的角度,依然可以洞察未來商品價格的走勢特征。
美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貨幣政策治標不治本
美聯儲上月宣布開啟第二輪定量寬松政策,此舉雖遭到各國的廣泛抨擊,但從美國貨幣戰略的角度看,美聯儲的舉動也合乎常理。當前深陷金融危機困擾的美國經濟仍然沒有找到能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先導產業,實體經濟的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就業率居高不下是經濟復蘇乏力的表現。僅靠貨幣政策提升就業率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產生經濟數據向好但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的經濟復蘇幻覺。即使當局很清楚這一點,但迫于政治需要也不得不開啟印鈔機,起碼在選民面前,政府已經做出了刺激經濟的姿態。
此外,實行“零利率”政策同樣是美國利用貨幣霸權繼續掠奪全球財富的手段。美國不斷開動的印鈔機使得市場上流動性泛濫,大量熱錢尋找投資機會,在當前西方國家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新興市場國家便成為首選,這使得新興經濟體更容易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此外,美元超發加速美元貶值,刺激美國出口的同時又無形中減輕了美國的外債負擔,可謂一舉兩得。
筆者認為,美國這種大肆印鈔的貨幣政策在其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前基本難以改變。轉嫁通脹和轉嫁債務的戰略在美國經濟真正進入復蘇前將仍然是其基本的貨幣政策意圖。
防通脹、促轉型考驗中國政府調控藝術
在美國實行向全球以轉嫁通脹和債務來換取自身經濟復蘇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正面臨防通脹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雙重任務,貨幣政策更加趨于復雜,政府的調控藝術面臨重大考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如果美國的“零利率”政策仍然維持,過剩流動性將像海潮一樣輪番沖擊國內市場。在通脹壓力下,中國政府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收縮貨幣,一個是加速人民幣升值。顯然收縮貨幣的可操作性更強,而收縮貨幣可以是加息,也可以在數量上收縮。
加息對經濟的影響是全局的,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會對部分行業形成錯傷。此外,在美國“零利率”背景下,中國加息效果有限,但也并不排除加息的可能。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其目的更多的是起到對市場的警示作用,引導市場預期的發展。
相對于加息,數量型收縮政策會成為貨幣調控的重要手段。因為數量型收縮工具不僅可以收縮流動性,同時可以對不同行業的貨幣供應進行靈活調控。12月10日——11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前一天,央行再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也是央行年內的第六次上調。
筆者認為,中國事實上已經步入加息周期,但在美聯儲的利率政策改變以前,加息的時間間隔會拉長,期間更多的可能是使用數量型貨幣調控工具。此外,隨著中國經濟逐步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政府對待通脹的態度將更為堅決,調控措施會更為強硬。
從中美政策博弈角度看未來商品價格走勢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復蘇步調的不一致將導致其采取不同的貨幣政策。目前歐盟貨幣政策的內部牽制因素較強,其貨幣政策對外影響相對弱化,而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可能是左右后市商品價格走勢的決定性因素。處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中美在總體不影響發展大局的前提下,可能采取“對立”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博弈將可能一直延續到全球經濟整體真正走向復蘇。
一方面美國的零利率政策將反復沖擊商品市場價格,使得商品市場價格重心逐步上移;另一方面,當價格上漲的速度超過新興市場國家的承受能力之時,新興市場國家的政府調控將強勢出手,為了穩定市場預期,除了使用數量型貨幣工具外,還可能使用加息的手段(盡管從中長期來看加息的效果有限)。在政府重拳打壓之下,短期價格急速回調不可避免。兩種截然對立的貨幣政策的博弈的結果,可能導致未來商品價格呈現大幅振蕩勢上行態勢,大漲大跌或成為未來商品價格波動的常態,市場參與各方對價格風險管理的需求將日益迫切。
(邱君)
(王德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