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債"分娩" 或受制山東海龍事件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山東海龍的主體及債項評級再度遭遇下調。自2011年9月至今,公司主體評級由A逐級降至目前的CCC;債項評級則由A-1降至C,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垃圾債券”。
垃圾債券也稱高收益債券或高風險債券,指的是信用評級低、投資風險較大的信用債券品種。由于風險溢價存在,其發行時的收益率水平也較其他債券高些,因此投資者可獲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此次山東海龍評級遭降,市場的關注焦點在于不到兩個月后“11海龍CP01”短融券的本息兌付,據計算本息合計4.2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山東海龍的逾期未還貸款也已累計至5.27億元,債務償還能力受到高度關注。
若將海龍“迷局”與市場目前熱炒的高收益債券推出時間表聯系起來看,或許可以判斷,后者何時起航,除了仍需等待我國相關債務破產清算及投資者保護機制的進一步明晰和完善外,“黑天鵝事件”的出現,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觸發點。也就是說,如果不出現一只真正的違約債券,無論怎么對投資者進行教育,效果如何確實很難講。
事實上,目前在我國尚無真正意義的垃圾債券品種。一般而言,發行時評級處于BB及以下,其發行人的債務償還能力就可能面臨較大風險,該債券便被定義為垃圾債券。
去年12月,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深圳講話時首次提出,資本市場應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隨后,這被業內認為是我國高收益債券市場將啟動的信號。
不過,對于具體的推出時間,各方說法并不一致。據記者觀察,從最初媒體猜測的2月推出,到后來的3月、4月推出等不一而足,但官方并未對此作出正式回應。從監管部門座談會上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高收益債券的期限及收益率設計都將高度市場化,這就意味著它的信用風險溢價與定價機制,都必須有實際的社會載體——即所謂真正的違約或“準違約”事件的出現。如果缺少了這一環節,“高度市場化”或許成為一句空談。
在高收益債風控方面,上海證券交易所于去年12月24日發布了《債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明確將投資群體分為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兩大類,并指出只有前者方可參與高風險等級債券交易。這表明,未來高收益債券一旦推出,對于相關投資風險的界定,將會有更多細則出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