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4.4%:透視CPI再創新高

鉅亨網新聞中心


10月CPI同比上漲4.4%,1至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3.0%,貨幣發行過量、災害天氣、農產品上漲、熱錢炒作等因素成為CPI上漲的主要因素。

據新華社11月11日報道,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來新高——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已經使得11日發布的10月份CPI數據沒有懸念。

早先預計四季度會有所回落的CPI,走勢與人們的期待正相反。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的?應該怎樣應對?

月度CPI突破4% 農產品繼續領漲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的帶動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了3.0%,觸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分析指出,10月份4.4個百分點的CPI漲幅中,新漲價因素占到3.0個百分點,是主要推手。在新漲價因素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上漲“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貢獻”了16.6%。

10月份本是收獲季節,但蔬菜價格同比卻上漲31%,水果價格上漲17.7%。盛來運分析,由于部分國家干旱造成糧食減產,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給地,海南洪災對蔬菜價格產生了影響。此外,原材料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直接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國外貨幣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

成本上升成“推手” 貨幣超發成“溫床”

新世紀以來國內兩次物價高漲(2004年和2007年)都與經濟偏熱緊密相關。如今經濟增速在放緩,而CPI在走高,推動CPI連續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

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分析,當前的物價上漲有四個原因:貨幣發行過量,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臨時性因素,比如災害天氣導致蔬菜價格上漲;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產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熱錢炒作因素。

“農產品價格上漲,有游資投機炒作的成分,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分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成本、農資成本不斷上漲,同時城鎮對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這使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成為長期趨勢。
“這一輪寬松貨幣后,很多國家都出現大宗產品資本化情況,導致許多產品價格像擊鼓傳花似的輪次漲價。”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提醒,大量貨幣流動性導致通脹預期不斷上升,這值得警惕。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普遍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如同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一樣,寬松貨幣政策在發揮刺激經濟作用的同時,累積的副作用特別是對物價的推升如今開始顯現。

就國內而言,自2008年應對危機以來,粗略估算我國銀行體系已累計發放人民幣貸款超過17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已接近70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

就國際上看,美聯儲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此舉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國際大宗產品價格進一步上揚,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和熱錢流入壓力不斷加大。

通脹壓力凸顯 調控期待加力

“目前物價上漲的壓力在加大,宏觀調控的壓力也在加大,實現全年價格調控目標必須付出更大努力。”盛來運直言。

目前的CPI漲幅雖然不斷創下新高,但總體上看仍在可控范圍內。記者從發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國糧食、食用油、豬肉等重要商品儲備均比較充足,國家具備平抑物價的物質基礎,也具有調控物價的豐富經驗。

此外,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物價。周望軍表示,寬裕的流動性對物價上漲造成壓力有個釋放的過程,調控的目標是把物價的漲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第一就是發展生產,第二是保障供應,第三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第四加強監管防止游資炒作。

專家們普遍認為,從10月份數據看,中國工業增速比較平穩,投資也處于較高位置,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已可基本打消。

在過去一個月,央行一次加息、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日前表示,非常時期的非常規政策已經完成使命,中國應逐步回歸常態、穩健的貨幣政策。

盡管國內貨幣政策正向常態回歸,但已經釋放出來的超量流動性對物價上漲的推動仍有滯后效應,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外部增大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管理好通脹預期的任務更加凸顯。

“雖然現在經濟增速放緩,但更多是基數原因。現在看來,經濟增長問題不大,控制通脹更為重要。”張曉晶強調。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物價上漲對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響明顯。因此從長期看,抑制通脹還是要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體系,才能增強居民抵抗通脹風險能力。”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