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史上最牛調控不能成為“百日新政”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房地產市場距號稱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出臺已過去3個月,在出口前景不明、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的房地產走向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各利益集團的博弈也在保經濟增長的大旗下暗流涌動。

近日,正值市場對于房地產調控再起方向之爭的當口,樓市出現了新動向,諸如住房租賃市場大幅漲價、部分二線城市三套房貸悄然松動。與此同時,有消息稱“管理層摸底樓市調控市場反應”,已在京、滬、穗、深四大一線城市深度調研。如此種種跡象顯示,國內樓市或處于變盤前夜,“價滯量跌”的總體格局恐將生變,而各利益相關方的博弈,將就此升級。

當前國內經濟結構處于轉型階段,內地經濟面臨兩難境地。在出口隨著歐美經濟會否“二次探底”而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內需受制于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目前尚不能真正實現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下,投資可能再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重頭戲。而在投資中,房地產投資又占據了相當的比重。這距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實施以來僅僅過去3個月的時間。

為防止房地產泡沫破裂,政府出臺了新“國十條”。在空前嚴厲的調控政策作用下,4月下旬開始,各地樓市成交量迅速下滑。國家統計局披露的上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顯示,6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4%,漲幅比5月份縮小1.0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6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105.06,比5月份回落0.01點,比2009年同期提高8.51點。


“市場調整只是剛剛開始,效果還將進一步顯現。”萬科集團總裁郁亮表示。

隨著調控時間的持續,開發商原本十分樂觀的資金面也開始出現趨緊態勢。一方面,房地產貸款政策繼續收緊,交易量萎縮,銷售資金回籠緩慢,另一方面,股市融資、信托融資等渠道的收緊也加大了房地產企業資金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同比增長57.2%,增幅比1?4月下降2.7個百分點。

面對調控中的房地產市場,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順應市場形勢,積極主動調整價格,加快銷售,同時減少購地,降低新開工面積來應對。而對于銀行來說,個人房貸業務歷來是一塊肥肉,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導致的成交量大幅萎縮是銀行所不愿意看到的,銀行從來沒有動力嚴控房地產信貸,并時刻覬覦著能夠打政策的擦邊球。

近期就有傳言稱三套房貸即將放開。第一財經7月12日就第三套房貸政策執行情況采訪部分主要滬上銀行,其中,除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和交通銀行明確表示目前在上海地區仍暫停發放第三套房貸款外,其他受訪銀行均表示按照“大幅提高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根據各放貸銀行審核情況具體而定。而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7月13日播出節目“五地獨家調查發現各地第三套房貸竟從未停止過”,原因就是“這些地區的房價從未上升過快、從未過熱”。

面對國內外經濟再度出現復雜形勢,這讓中央對房地產調控有了更多的考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都超過了預期,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數據顯示,中國6月份PMI指數為52.4,環比回落1.8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滑。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央企利潤及各主要行業的產銷量,自4月以來增速均出現下降。

由于擔心政策誤傷經濟,6月底,政府高層委托有關機構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進行樓市調研,并且征求民間研究機構意見,以此更真實地了解目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防止樓市調控對經濟造成誤傷,為制定下一階段樓市調控政策做準備。

相對中央政府希望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地發展的良好愿望,地方政府目前最不樂意看到的就是房地產調控。地方政府僅憑所謂“經營城市”的口號,通過“收儲土地”和高價拍賣,轉手就能獲得巨額收益。更何況,房地產開發當年就能見效,對GDP的“貢獻”顯著。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

打壓樓市的措施未竟全功,半途而廢樓價勢必再次“報復性上漲”;但再下重手又會令下半年投資增速放緩,相關的水泥、鋼材、家具等上下游產業受損巨大。

面對著宏調的兩難境地,管理層似乎也出現了步調紊亂的現象。《南方都市報》報道,7月11日,住建部政策研究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副主任秦虹分析說,對第三套房不放貸、對沒有社保人員限制購房數量等臨時性政策有可能放松和退出,而土地出讓制度、保障房建設等仍將深化,不會輕易退出。因為前者是臨時政策,而后者是制度改進。但秦虹次日澄清,“第三套房不放貸及沒有社保人員限購政策可能退出”的消息純屬誤讀。

我們要看到,目前中國的經濟雖然不確定因素很多,但在全球經濟處于艱難復蘇的后危機時代,總體形勢仍然屬于全球最好的。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全年保持9%左右的增長率問題不大。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增長從來都不是問題,而真正需要關注和下決心解決的依然是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模式,依然是治理以高房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如果一有風吹草動,被相關的各利益集團一忽悠就驚慌失措,輕易放棄調控政策,既不嚴肅,也缺乏歷史的擔當。一旦全國銀行都悄然放水,房地產再次迎來一次可怕的報復性反彈,不僅政策的公信力將嚴重受損,中國經濟將真正被房地產卷入萬劫不復的危機。

(王豪?撰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