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GDP目標增速或在7%~8%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位于北京西客站往南的京西賓館一片喜氣。
10月15日,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在這里召開,并討論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未來五年的發展大計,并銜接2020年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據國家發改委的一位人士指出,本次會議確定的建議,將為“十二五”規劃綱要提供依據,該綱要目前已經初步編制完成,進入潤色階段。一旦上述建議通過,未來綱要經過修改后,將于明年3月5日被全國人代會討論通過,變成下五年的發展藍本。
這位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有望淡化GDP(國內生產總值)目標,強化結構調整目標,尤其是環境、氣候等約束性指標,并將增長質量作為最重要的內容。上述會議精神,已經由目前下去的24路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檢查組,分別在各地開始做傳達。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認為,“十二五”期間的確沒必要考慮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十二五’期間GDP沒有必要過分強調,即使一直強調結構調整,但是經濟仍會快速增長。”他對記者談起“十二五”規劃設定的指標時說。
根據他的測算,今年人均GDP將達到4000美元左右,按照10年人均GDP再翻一番的要求,每年經濟增速在7%-8%即可。再考慮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在2020年人均GDP有望向8000-1萬美元沖刺。但是即便如此,這仍在世界排名80名以后,而且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仍可能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GDP增速7%—8%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預計“十二五”期間將確定的速度是“七上八下”,即年均GDP增速在7%-8%之間。
按照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再過10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則每年只需要7.2%即可。“由于到了‘十三五’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所以‘十二五’增速可以定得高一些,這樣仍可采用‘十一五’的7.5%,但是考慮地方定的指標比國家層層拔高,國家也可以定得稍微低些。”這位專家說。
據悉,“十五”的預定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是7%,實際增速是9.5%。“十一五”預定的速度是7.5%,實際在10%以上。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黔發布報告認為,G-3經濟體中期經濟增長乏力,中國出口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將經濟增長重心轉向國內消費。為此,下五年中國經濟不大可能回復近幾個周期以來持續的雙位數增長,這一觀點已得到普遍共識。
中國經濟增長的重點轉向調整增長模式而非加快增長步伐,所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額年度實際GDP增長目標(與3月份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設定的通常為8%的當年增長目標不同),可能維持與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設定的7.5%不變。
李新運認可這個看法。作為山東經濟學院教授的他,今年專門給國家發改委、山東等多個省份測算“十二五”的指標。結果是,“十二五”期間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速會實際平均達到9%,低于“十一五”10%以上的增速。原因是中西部經濟發展很快,全國的投資項目仍很多,只是投資增速有些放慢而已。
而地方的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想法,和過去“十一五”一樣都比較大,比如有3個省市經他測算的“十二五”增速將分別達到10%、11%、12%。特別是有2個直轄市的經濟增速比較高,在11%-12%。但是李新運認為實現難度并不大。“西部省市基數低,投資的空間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都很大,12%只是規劃的速度,實際增速更快也不是沒可能。”他說。
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
國家發改委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即便公布,實際規劃的指標并不是很多,可能只有GDP、能耗、碳排放等核心指標,更多的指標,可能要等到“十二五”規劃綱要公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結構調整將是中心任務。
而這樣的調整實屬非常重要。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社會所所長楊宜勇指出,過去幾十年都在強調結構調整,現在好字當頭,好與快要結合,就需要解決一些結構日趨惡化的問題。這包括產業結構、收入結構、城鄉結構等。
比如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目前仍在拉大,只是這個差距拉大的趨勢有些放緩。他指出,盡管就業良好,但是收入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同時就業不能僅僅需要數量,就業質量仍需要改善。“他們需要體面的工作,綠色的工作。”楊宜勇在10月12日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說。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07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后者增速高于前者,不過由于城鎮居民收入基數大,實際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仍未減少。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一位專家則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發生轉換,即更多的依賴內需增長,特別是消費,而不是依賴外需的出口。從區域角度看,更多的是依賴中西部加快增長,而不是東部。
從產業的結構看,更多的要依賴服務業,而不是農業。從收入增長來看,國民收入更多地實現居民收入的增長,而不是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快速增加。從具體的投資走向來看,則更多的依賴高新技術產業,和社會的投資,而不是對高耗能等產能過剩產業的投資。
這種轉向還與國際形勢變化有關。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坦承,由于中國越來越多的投資,勢必在未來幾年將轉化成更多的產品,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并不一定能有市場。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就是證明,而那些高耗能產品,一旦西方國家實施碳關稅,將很難再有國際市場。
“再不轉變方式,就說不過去了,明年經濟最主要的結構問題,如果再像現在為了達到節能目標,實施臨時抱佛腳的限電,顯然是難以持續的。”范劍平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