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手機進入易變現難 供應鏈能力成短板
鉅亨網新聞中心
齊潔
擅長營銷、精通電商、更懂用戶成為互聯網人進入手機行業的天然優勢
編者按/隨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擘的轟然倒下,“智能機替換潮”正引發各路人馬紛紛殺入手機市場。一個顯著的熱點就是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從業者“盯上了”手機製造行業,這些新興的手機大多也都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互聯網手機開始大行其道。
這些手機製造新勢力創業者認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研發、運營手機是未來的趨勢。通過互聯網的平台進行內容運營,通過電商渠道進行銷售,這種方式將改變傳統的手機生態鏈條。然而,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等傳統手機巨頭也在開始發力互聯網渠道,因此對於勢單力薄的創業者而言,要想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如何讓手機這個“舊瓶”裝上“互聯網”的新酒,最終如何賺錢,才是互聯網手機創業者們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
小米宣佈新一輪融資2.16億美元,估值40億美元;大可樂手機初獲天使投資,規模即達兩億元人民幣。在資本的沉寂期,互聯網手機儼然成了資本的寵兒。
擅長營銷、精通電商、更懂用戶成為互聯網人進入手機行業的天然優勢,但互聯網人本身在供應鏈上缺乏積澱。另外在低價格競爭中,手機不賺錢靠軟件盈利的美麗願望也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互聯網手機的市場持久力,以及變現能力將越來越成為互聯網手機創業者面臨的一大考驗。
大變革背景下進入者多
硬件、供應鏈、人才萬事俱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之下隨之而來的就是大範圍的換機潮。於是,新品牌的機會也就出現了。
蘋果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手機+互聯網”的爆發力,而安卓開放也給了創業者分一杯羹的機會。隨智能手機配件日趨標準化,硬件廠商的標準化+Android系統的支持+富士康等代工廠的加入,打造手機品牌的門檻似乎變得越來越低。
老牌手機品牌諾基亞、摩托羅拉的逐漸衰落,也帶來了充足的人才。博沃手機CEO任健表示,大公司的倒下,手機業鏈上各種各樣成熟的人才得以進入新興的手機公司。
硬件、供應鏈、人才萬事俱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之下隨之而來的就是大範圍的換機潮。於是,新品牌的機會也就出現了。[NT:PAGE=$]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國內手機市場正處於迅速變革期的紅海,配置、營銷模式都在變革所以給了新人機會。從市場容量與更新速度來看,這是2億~3億部手機的市場。互聯網渠道的銷量在增長,傳統渠道在降低。
實際上,互聯網巨頭們涉足手機,是為了利用手機開啟移動互聯網的大門。比如,阿里巴巴一直堅持的戰略就是打造獨立的手機作業系統——阿里雲OS,意在通過這款智能作業系統,完成整個集團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佈局和創新。而百度、盛大等更多則是為了搶佔入口而做起了預裝機,奇虎360號稱的特供機,在業內人看來,只不過是傳統生商和互聯網渠道的結合,還算不上互聯網手機。
互聯網大佬們涉及手機行業,最初讓傳統手機大佬很擔憂。不過,中興、華為已經覺醒,紛紛與線上渠道深度合作佈局線上。移動互聯網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去年小米占了一個先機,之前傳統生者對互聯網比較淡薄,他們看重跟運營商捆綁,但現在運營商對捆綁補貼已減少,他們就都聚焦在B2C市場。傳統製造商一旦開始重視互聯網手機,競爭態勢就會很快發生變化。比如,華為在近日新推出的榮耀四核機,其1888元的價格,很明顯就是來圍堵小米2的。
供應鏈能力是短板
互聯網人涉足手機研發、生,實際上最具挑戰性的還是上游供應鏈的整合能力。
“互聯網手機現在呈現一個怪圈,優點無限被放大。大家拼的都是長板,而不是短板。這符合互聯網的品特點,其他短板能夠通過不斷升級完善,但手機歸根到底是硬件品,只拼低價或配置一定會影響用戶體驗的。”王艷輝表示。
分析目前這些互聯網手機,以擦邊球特供機形式出現的奇虎360拼的是低價,而新起來的大可樂手機則拼的是低價+大屏。
但互聯網手機,實際上拼的是軟件、硬件和移動互聯網服務。木桶最終的容水量是由短板來決定,而拼長板的市場打法,並不是長久之計。
互聯網人涉足手機研發、生,實際上最具挑戰性的還是上游供應鏈的整合能力。王艷輝表示,互聯網公司擅長在短期內把一個品牌做好,從而節省了品牌推廣的成本和營銷成本。但是,下供應鏈操控能力都需要提高。
據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介紹,一台手機能不能掙到錢取決於成本控制,成本又包含製造成本、經營成本,品牌營銷成本,庫存成本。製造成本控制考驗了供應鏈管理能力,這正是新進公司的短板。要解決供貨源的問題,比如屏幕如果用夏普,其成本則取決於,首先是夏普會不會供給你,其次是給你的價格夠不夠好,三是貨緊缺的時候,給不給你貨。這些供貨廠商注重長期持續合作,而新來的量,一般都很小,很難得到重視。比如高通的能就這麼多,支持了一個,就無法支持另一個。因此,選擇誰,機會成本是很大的。[NT:PAGE=$]
朱繼志認為,對新進來的公司來說,製造成本肯定是高的。供應鏈的管理,內部系統的協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好。在製造領域,降成本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降成本考驗的是替換元器件的能力。比如是美國做的高價IC元器件,要換成中等價位中國台灣或韓國的,這種替換成本對新進來的很難,因為成本控制體系的建立,需要很龐大的採購體系,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建立。
王艷輝表示,現在電商搶手機品牌,手機公司搶線上品牌,傳統和互聯網兩派正在相互融合。今年是快魚吃慢魚,比誰走的更快,誰能留下;明年將是大魚吃小魚,比誰做的規模量級更大;而后年則是優魚吃劣魚,比拼的是綜合運營實力。
入口變現尚需時日
只有移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成熟了,入口的盈利才有可能。而互聯網模式的手機公司,最終將回歸到製造業的本質。
當下的智能手機,成了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入口,於是各個互聯網大佬們都想第一時間搶佔終端,在手機上綁定自己的軟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第一時間獲得用戶。
把自己的業務從PC移植到手機上來,是互聯網手機的商業邏輯。自從去年8月小米手機亮相之后,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等互聯網企業都已經推出內置其品和服務的智能手機,但眼下在中國這種付費環境下,商業模式基本都是在手機硬件上少賺錢或者不賺錢,而靠搭載的服務和流量來變現。
在樂蛙科技COO袁潛龍看來,沒有海量用戶,就談不上變現。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還不是太清晰,現在真正還是靠硬件賺錢。硬件先賺錢,隨價格不斷往下走,當積累了海量用戶后,才有可能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方式來賺錢。
小米的模式也驗證了這一點。近日,小米手機正式推出主題收費計劃,即用戶在下載更換小米手機主題的時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是,在不少“米粉”的強烈抵觸下,小米官方微博很快做出回應:“收費是由於市場上優秀、高品質的主題太少了,為了吸引專業設計師加入,才引入了市場機制。”
事實上,小米的收費計劃可能遠不止於主題,目前小米正在搭建游戲開放平台,通過推薦和內置游戲,與開發者分成獲得收入。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黎萬強表示,安卓上的生態圈一直就沒有蘋果的那麼完善,只有到了一定規模,再談賺錢會比較好。
除了游戲,軟件也很難在這個入口真正賺到錢。但是,當下很多手機廠商正在通過內置軟件賺錢方式套現。比如盛大手機不僅預置了盛大自己的全品,還預置了騰訊的品。袁潛龍表示,只是一個過渡階段的付費模式,一些軟件只是暫時性的推,不可能長久推。因此,對於這種階段性的模式,他並不看好。[NT:PAGE=$]
“互聯網企業推智能手機,是為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搶佔一個流量入口。”這是一個普遍的說法。比如,奇虎360、阿里巴巴、百度等先后推出了不止一款智能手機,但至今還沒有一個贏家。朱繼志認為,只有移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成熟了,入口的盈利才有可能。而互聯網模式的手機公司,最終將回歸到製造業的本質。他們只有通過規模製造和良好的供應鏈管理來控制成本,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立足並生存下去。
第三隻眼 模仿的陷阱
小米40億美元的估值,讓業內很多人熱血沸騰。一時間,巨頭們蜂擁而至,都想通過手機快速殺入移動互聯網。
除了互聯網巨頭,新晉創業者也雨后春筍般出現。大可樂手機、博F16、北斗智薄大K……這似乎又是一個電商式的繁華景象。
然而,小米的成功並不容易複製。“拼入口價值,不賺錢是美麗謊言。何時掙錢,以前做個旁觀者很熱鬧,進來很煎熬,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大可樂手機CEO丁秀洪在大可樂手機發布當天,就直言煎熬。
曾是網易副總編輯的丁秀洪認為,未來移動娛樂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推一個網民平等享受的移動視頻品會很有市場。於是,丁秀洪組建了一個功能完整的團隊,成員來自網易、騰訊、摩托羅拉、湯姆森等企業,涵蓋互聯網、通信、市場、傳統手機行業等。有了這樣的團隊,幾家投資人很爽快地決定參與投資,一周之內就把首期款打了過來。
“這樣的團隊之所以能說服投資人,因為和小米的初創團隊很像。”丁秀洪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模仿小米的意思。
大可樂手機在營銷中的定位,同樣學習了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定位,將大可樂手機用戶群定義為喜歡隨時隨地上網的“微人類”。同時,也學習了小米利用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與網友互動,從而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氛圍。然而,這種“微人類”的定位與小米的手機發燒友相比,明顯缺乏精準性,999元定價的手機到底瞄準的是哪類人群,很難定義。
小米手機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於渠道。雷軍曾表示,純互聯網渠道可以節省30%~50%的成本,這是小米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互聯網手機的精髓。在這方面,大可樂手機也是自採取這種發售方式。比如通過開論壇,聚集大量粉絲,甚至官網的手機介紹信息,都和小米官網十分類似。
這樣的複製,能否再造一個小米?在小米投資人童世豪看來,小米的崛起不僅僅是找對了人,看清了方向,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抓對了時機。那時,摩托羅拉,諾基亞剛剛倒下,無論是品牌空間還是品空間都還足夠,但是現在,拼低價、拼配置,國品牌與海外品牌的競爭已經異常激烈。
依賴一個微人類概念和一個5英寸大屏,能否拿下自己的獨特用戶群,目前尚難以判斷。北京博思諮詢董事總經理龔斌認為,做終端經營,不論是品規劃抑或品選型,還是做品牌或傳播企劃,基於細分市場做更精準的策略規劃才是基本功。[NT:PAGE=$]
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認為,市場對“第二”的反映沒那麼高。互聯網手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東西,也給營銷帶來了很多啟示,個性化要求高的手機瞄準的是多元化的市場,企業需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11月20日,原定對11月15日當天在大可樂官網及蘇寧易購網站下單的可樂粉發貨。但是,大可樂手機官方微博貼出:因不可抗因素延遲發貨。
朱繼志指出,互聯網喜歡單點突破,但是對於品公司就不一定能行。只要有一點問題,生鏈就玩不轉了。終端品有許多綜合要求,無法單點突破,因為下生有自己的節奏。互聯網手機玩的是快,而把傳統和互聯網結合,需要考慮的不是快,而是要平衡快和慢的關係。
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互聯網手機對行業判斷比較欠缺,到底這個手機做怎樣的配置,生命周期是多久,下訂單要提前多久,這些都是問題。如果判斷錯了,要麼缺貨,要麼就會變成庫存。互聯網可以做到八成,就推出來,然后再不斷升級,但是對於傳統的製造型品——手機來說,要做成八成就推出的話,顯然牌子就砸了。
資本觀點
互聯網手機五年內定江山
科技發展帶動了商業模式的變革,蘋果的成功將軟硬件的界限消融。在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中,一批互聯網人帶互聯網的思維與運營理念,跳入手機行業中。與此同時,資本也被帶進這個原本與VC交集並不多的行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啟明創投合伙人童世豪,他全面解析了互聯網手機領域的投資趨勢與潛在風險。
《中國經營報》:互聯網手機的進入者越來越多,除了互聯網巨頭,也不斷有創業者湧入,從資本的角度看,這塊市場的潛力如何?你覺得這個市場帶給新進入者的機會大嗎?
童世豪:之所以有這麼多新進入者,從外界因素來看,硬件供應上已經具備了新進入者需要的供應條件。從人才儲備上來看,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品牌培養的人才,可以進入到這些新興的企業。至於市場機會,去年小米做的時候,做的人不多,而現在到明年會有很多新進入者湧入,因此對會有一場惡戰,最后也只能有3到5家做出來。而誰能做出來,還要看手機做出來的差別有多大,這個挑戰是蠻大的。
《中國經營報》:投資手機製造這個領域,你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有哪些?
童世豪:在這個領域做一把就走,賺錢是沒問題的。但要做品牌,還是挺辛苦的,而真正進入競爭,明年是第一年,3年看苗頭,5年定江山。可以說,目前整個行業競爭還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才一年半時間,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了。創業者能否專心做這件事情,專注的態度是第一重要的。二是速度,無論是傳統還是互聯網,只有快才有機會;三是看如何推廣。互聯網有一定優勢,但手機是鐵人三項,第一項第二項沒優勢,第三項做得好也不行。對資本而言,這一塊和電商會有類似的地方。資本市場一開始會嘗試投幾家,但最后還是主要的幾家在競爭。因此不少企業會在前期拿到錢,但到最后,有些企業的錢肯定會不夠用,從而難以繼續融到資。[NT:PAGE=$]
《中國經營報》:互聯網手機實際上是在賭入口。以小米為例,你如何看到這類手機的變現能力?對於現在進入手機領域的創業者,你有何建議?
童世豪:小米的模式是從電商學到了很多教訓的。比如在成本控制上,不會有暴利,但能夠盈利,而在量出去之后,在MIUI(小米科技旗下基於Android系統深度優化、定製、開發的第三方手機作業系統即Android ROM)上都是能賺錢的。
另外,手機賺錢需要有足夠的量,沒有量是不會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在軟件上能賺錢,是有機會的,但前提還要看“鐵人三項”是不是做得好。
對創業者來說,要關注能否持續賺錢,還是很難,因為做品牌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從零開始,像小米一樣的打法,希望也不大。當初對於手機取代PC的趨勢,雷軍很早就看清了這個趨勢,因此雷軍的時間點抓得好,非常準,團隊的組合也很好,軟硬件人才都有。此外,通過微博聚集了手機控活動參與者,一下子聚集了50萬人,抓了一個族群,因此傳播能力非常強。在這幾個方面,有一點做不好,都做不出來。手機需要硬件、軟件和市場三種合力,不同的人都需要組合好,因此磨合很重要。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