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專戶新規門檻過低 年開4次陡增運作難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08 10:35


“不是該提高門檻嗎,怎么降低了?”

面對證監會11月1日發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華夏基金機構投資部一位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疑惑地表示。無獨有偶,上海一位銀行渠道銷售經理也對記者表達了相同的疑惑。

記者綜合采訪多家基金公司、銷售渠道得到的反應是,基金專戶業務門檻降低的背景,跟基金“一對多”專戶業務的前期表現不佳有關。同時,監管層的另一意圖是為給專戶一對多業務擴容,為希望通過專戶做出特色而達不到標準的公司掃清阻礙。但該規定“更多會利于基金公司,對持有人而言意義不大”。

對于新規中的其他內容,他們大部分認為,“開放退出次數從1次增加到4次,會極大增加客戶的流動性,從而導致基金經理不得不頻繁改變倉位,相應增加了他們的管理難度。”


此外,專戶初始規模從5000萬元降至3000萬元,無法發揮規模效應,盈利空間自然被壓縮,沒有收益基金經理也沒有動機。資金小使得配置上更加困難,如果重倉股停牌,而又到了季度末客戶退出的時間……“試想會帶來什么樣的風險?”上述華夏基金人士對此表示不理解。

整體而言,他們認為,新規帶來的積極影響可能會遠遜于市場預期。

擴容帶來盈利難題

從此次新規的細則看,監管層一次掃清了此前數項專戶門檻,透露出了發展一對多業務的決心。

綜合來看,新規對三大硬性指標做了放寬:一是取消“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等條件;二是將一對多專戶產品的初始規模限制由原來的5000萬元降為3000萬元;三是單只一對多專戶產品投資單只股票的比重由原來的10%提高至20%。

對此,好買基金研究員曾令華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新規的發布,意味著大部分基金公司現在都有資格去開展一對多業務。這對前期正在為達到專戶資格而準備的基金公司來說是利好。”讓更多基金公司進入這一領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能加強市場的競爭性。

他同時表示,此次門檻放開,還利于同樣類型的一對多和私募產品同臺競技。“此次修訂的方向較好地解決了專戶的定位問題,各家公司會更加重視這一業務線,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中高端理財服務。同時給予專戶業務不同于公募業務的監管,也將公、私募業務進一步差異化。”

從目前的運作情況看,專戶業務帶給基金公司的盈利并不多,市場也不時出現單只一對多產品募集規模達不到5000萬元無法成立的情形。

安信證券分析師任瞳認為,目前一對多業務不盡人意,部分原因緣于基金公司準備不足,擴張太快。基金公司在專戶投資上跑馬圈地,短短時間內大量產品上市,其結果是超出了自身的資產管理能力,其中主要是專戶團隊建設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資源配套跟不上自然業績大受影響。

在上述華夏基金人士看來,小基金公司做專戶的盈利空間會非常小。“如果純粹降低門檻,做3000萬元規模的專戶,資金量太小無法配置,只能當散戶一樣炒。而且投入成本太大,盈利空間極窄。”

門檻降低放大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15日,已有35家基金公司獲特定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管理專戶資產約為982億元,其中一對一專戶管理賬戶145個,管理資產615.8億元;一對多專戶管理賬戶240個,管理資產366億元。據此推算,過去一年來,專戶一對多的平均規模約在1.5億元左右。

在此前華夏基金旗下的一個股票類一對多產品出現過搶購潮后,11月初的一對多市場傳出浦發銀行與富國基金合作的一只偏債型“一對多”銷售不到一天半,便告售罄的消息。且受單一一個一對多產品只能有200客戶的上限限制,還有很多預約的客戶沒有買到這一產品,最終募集資金逾2.6億。

但大公司的愉悅很多小公司難以分享,即便對此次新規降低門檻,他們也未樂觀起來。上海一家規模在100億元左右的基金公司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專戶一對多投入成本很高,且在制度上和人員安排上也比較復雜,并不是門檻一低大家就會趨之若鶩的。”

上述華夏基金人士稱,單只股票投資比例提高,對規模小的專戶也沒多大幫助,“單只股票比例在10%其實是比較科學的,對專戶來說,理論上一只產品最少持有的股票數可以降低到5只,但如果一只股票長期不漲,或者長期停牌,要用錢的話也倒不過來。”

在他看來,唯一對小公司有幫助的是,可以通過小規模的專戶運作,來爭取到大規模資金的客戶。“比如客戶有幾個億的資金,不放心拿1個億給小公司。他們可以嘗試先少拿點錢,比如3000萬元,做得好可以繼續加錢。但一對多對基金經理主動操作的要求很高,具體操作則是另一回事。”

客觀來看,小公司發展起來行業才有競爭,本來小公司公募產品發展不佳,通過專戶殺出一條血路也是好事。“但門檻降低,只是增加了基金公司的參與程度,對客戶而言并沒有好處。只有規模大了,風險才能降下來。如果完全不管風險,只是考慮收益,對客戶是不負責任的。”他表示。

任瞳也認為,在公募業務上落后的公司,希望在專戶上取得突破,由此可能導致專戶管理中的非常規方式,放大了風險使得業績波動過大。

深圳一位專戶基金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專戶投資應該先把有確定性成長收益的公司作為基礎性投資,構建一定的安全墊,然后再去做主題類投資、估值比較高的概念性投資,而這也只能作為輔助性配置工具。新規中擴大專戶產品的投資范圍,將商品期貨納入專戶產品的投資范圍,對基金管理人的難度要求更高。

頻繁開放不利運作

在不少基金業人士看來,以往一對多產品一年只開放一次能提高產品的流動性和競爭力。但一位持有人卻表達了恰恰相反的觀點,“我們當初選擇一對多,想通過犧牲一年的資金流動性作為封閉期,讓基金經理自由發揮,但換來的業績卻不如買一個普通公募產品。”

改革之后的一對多業務,將增加開放頻率,這勢必會讓基金經理在投資管理時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也不利于長期投資理念的培養。

之前專戶產品一年開放一次,基金經理不用考慮客戶退出對資金的影響;而現在提升到4次左右,基金經理需在季度末提前把股票賣掉而準備資金。這樣來回買賣股票,對操作上形成較大影響,如果遇到季度末是市場低點,也會間接損害其他持有人的利益。

上述銷售經理也稱,“提高客戶流動性,增加開放與退出的頻率,對基金經理來說挺要命。專戶為何做到后面又變成公募,去頻繁開放退出?”

任瞳也認為,如果開放頻率增加,對一對多業績可能帶來更多不利影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