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頑固的陣線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這不是一場震動,也不會是一個轉折。
沸沸揚揚的《金陵十三釵》與八大院線“分賬保衛戰”,以張偉平的“勝利”收場。新畫面要求的分賬比例從現行的43/57增加到45/55,被折衷處理在5億票房內,超過部分比例變為41/59。這似乎在向好萊塢的梯級遞減分賬制度靠攏。
而與此同時,電影局下發了“促進電影制片發行放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電影院對于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賬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一條,令尚未平息的口水戰波瀾再起。
相似一幕曾在2008年上演。《滿城盡帶黃金甲》要求片方分賬比例由41%提高到43%,引發影院不滿。事后,電影局頒布了類似的指導性意見,提出“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43%”。
看起來,從計劃經濟時代片方33%分賬至今,政策一直在向制片方傾斜。關于“院線發展遇寒”的評論甚囂塵上。廣東省電影公司總經理趙軍在微博上預測文件的影響:“制片人、導演、演員酬金上漲,影城投資慎重,發行放映更趨效益至上。”
但實際上,風波引發的變化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影響。”一位院線負責人告訴本刊,“大家對數據有一些誤讀。”
首先,公文中的“分賬比例原則上不超過50%”,指的是“電影院”,而非院線。在現行43/57分賬比例中,43%歸片方,57%屬于院線和影院。院線作為一個中間商,約收取7%,另外50%歸屬影院。簡言之,即使按文件來,數字上并沒有什么差別。
在抑制影院的同時,文件第四條提出,“待制片發行放映利益調整到合理水平后,電影院廣告放映經營權逐步回歸到電影院,制片方不再經營貼片廣告。”現行貼片廣告模式由制片方和影院共同運營,片方5分鐘,影院5分鐘,另外還有不超過5分鐘的電影預告片,利潤可觀。這一條,旨在平衡影院與制片方的利益。
但真正的制衡源于市場的成熟,好萊塢工業體系坐標有著不可替代的根基。在發行溝通機制難以建立的情況下,談論梯級分賬的趨勢仍為時過早。
從2011年1月至今,中國內地票房已達120億元人民幣。截至今年9月,新增影院600家,今年整年預計會增加1000家影院,屆時銀幕數近1萬塊—從2002年院線制改革到2010年,增加的總影院數量不過1000家。
這正是國內院線會“強勢”話語權的證明。在增量市場,影院的發展對票房的提升作用非常明顯,不僅來自于影院和屏幕數量的增加,還有去年《阿凡達》引發的高度數字化風潮。隨著數字拷貝代替昂貴的膠片拷貝,許多中小成本影片得以全國發行,并能靈活進行加場排映。
2006年的票房黑馬《瘋狂的石頭》,由于使用膠片拷貝,影院著急加場也只能先等加印拷貝。而憑借數字拷貝,今年已創下3.3億票房的《失戀33天》,上映首日便可實現由6000至6500場加至9200場,最高一日甚至全國排映達到約17000場。“在早幾年,票房再火也做不到這個數據。”業內人士說。
事實上,任何一種電影業分賬體系,都是影院與片方的話語權的真實體現。和中國內地影院占更大權重不同,在好萊塢,影院和片方勢均力敵。美國電影市場經百年發展,趨于飽和,擁有較穩定的觀影人數,每年約100多億美元票房,上下浮動兩三億。飽和市場因為容量有限,票房浮動主要取決于影片內容:好電影會有更好的票房。
在這種利益關系下,美國的票房分賬方式一般是在每部影片上映前,由發行公司和院線具體談判。絕大多數情況下,采取90/10,或70%保底的模式。在90/10模式下,一部影片在一家電影院的總票房收入,減去必要固定開支(租金、設施、銀幕數等),再乘以90%,便是發行商所得提成。70%保底模式則是總票房直接乘以70%(通常在60%至70%之間)。發行商會計算兩種模式的收益,取最大者。
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為例,前三周采用90/10,第四、五周為60/40,第八周以后為35/65,時間越長,電影院分成比例越高,以鼓勵影院更久地放映影片。《金陵十三釵》新畫面和院線在五億票房之后采用41/59,也有同樣目的。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從上映到下畫,全部票房收入在發行方和電影院之間的分成,大致為50/50。
這種梯級遞減的分成方式在國內無法推行,除了增量市場還有一個特別原因:北美首周票房通常占一部電影最終票房的3成,而大部分內地電影,首周票房約占最終票房的一半。一些電影由于口碑不佳,或檔期遭遇勁敵,第二周票房會急劇下滑。
國內電影的增量市場還會持續多年,終端發展對電影制作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更高要求。事實上,分賬比例不應成為決定電影收入的最重要因?素。
一方面,電影制作方應逐漸減少對票房收入的單一依賴。在好萊塢的成熟工業體系下,一部電影的票房分賬,占這部電影整體的收入比例并不特別高。其更大的收入比例來自于“后電影院市場”,即諸如收費電視、網絡版權、DVD、衍生品等渠道。而在國內,盜版影響音像版權市場,衍生品尚未成氣候,制作方把電影成本回收押寶在票房。這個高風險方式也導致行內非常看重分賬比例。“如果電視播出、音像、網絡這些后電影收入不能向好萊塢看齊的話,僅僅只談電影票房分成意義不大。”某院線方人士告訴本刊,“制作發行方應該積極去拓寬一部電影的收入來源,當然,也需要政策和行業的配合。”
此外,對發行方來說,良好的溝通機制能最大程度保證票房回收。香港主要的五條院線,若同檔期內有幾部電影,通常會一起討論每部影片該占的銀幕數,根據大家的預期和發行方達成共識。如果有兩部強勢的電影出現在同一檔期,院線方會計算同天上映的影院空間承載力,不夠的話,按照先大后小進行排列。“基本原則是盡量去照顧影院最大的收益,其實就是照顧到觀眾的觀影選擇,最大程度保證票房。”一位來自香港院線的人士告訴記者。
但在院線看來,電影制作方和放映方在排片問題上,還未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電影檔期是由發行方和各個院線單獨約定,鮮有機會共同協商。“在一個飛速發展的市場,大家沒有精力顧及這個問題。”這是國內電影行業成長過程中一個如影隨形的難題:終端市場發展過快,上游制作跟不上,法規制度跟不上,思維意識也跟不上—與其坐而論道,不如奮馬揚鞭。(環球企業家)
(賈芳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