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外企退出中國:在潮起潮落中強國富民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從百思買到芭比娃娃,從百事中國到達能、雀巢,數家跨國公司正在收縮中國陣線。部分跨國公司的撤離折射出中國經濟環境發生的變化——盡管有著誘人的機遇但已經不再是“新興市場”。相對國企依靠便宜低價、廉價勞力、優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時代,如今企業的運營環境日漸艱難,他們必須面對本土企業強勁挑戰和政府的嚴格監管。(2月8日《華商報》)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對外企退出中國而掀起的一股潮流,恐怕你也只能有“隨它去吧”的感慨,而無什么回天的能力。較之當初外資企業紛紛進駐中國本土的熱潮,也許這顯得寂寞冷清,但也不全都是壞事。誠然,外企在中國境內投資辦廠,或者開辦跨國公司,不但給中國提供了亟需的就業崗位,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同時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幫助我們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投資環境的優化。這當然是不容忽視的利好。但有一利就有一弊,這些利好又是以提供廉價勞動力和便宜地價以及眾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代價的。

直白了說,外國“資本”走入國門,不像當年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做他自己的事業,踐行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而資本必然帶有逐利的本性,甚至是逐利的貪婪。所以,當中國不斷向高新經濟體轉變的時候,當外企的商業模式不斷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的時候,特別是當15%到20%的高利潤率的好日子越來越少的時候,退出中國市場,就像當年涌入中國市場一樣,都是合乎規律不可避免的趨勢。

毋庸諱言,利潤率越高,也就意味著勞動者利益受到盤剝的程度愈大,反正蛋糕就是那么大的一塊,有人多吃多占,就一定有人少吃少占。當一個人饑不擇食的時候,能有一個分享蛋糕的機會,哪怕分享的十分微少,也可以勉強接受。但當一個人溫飽問題逐步解決,你再要他繼續提供廉價的勞力,這就不符合人權的精神。何況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勞動日值,也要向發達國家靠攏。這,其實也是值得自豪的變化。


再者,中國是一個“世界工廠”,“制造業”非常發達,但引入的外資企業,其核心技術和頂尖技術,恐怕大家都心照不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會承受更多的污染,卻只能分享極少的利潤,或者在核心技術上總是會落人一步。從戰略安全層面來看,這當然不是一種值得夸耀的格局。

綜上,外企退出中國潮,并不是長江管涌、黃河決堤,不需要大驚小怪。相反,倒要使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更加地趨于合理;我們的國民收入,更多地鼓起腰包。一句話,我們中國的人權,也要更加地硬氣起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