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設備商綁定央企尋出路 風電業國進民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2-27 02:57
當許多北京居民因為陰霾天氣而開始思念往年冬日的大風天時,“風太小”的問題早已讓風電業主們困擾了好久。
“與往年相比,今年下半年整個北方的平均風速要小1米/秒左右,這就意味著發電量減少了很多。”大唐新能源(01798.HK)副總經理胡國棟表示。他將此總結為,氣候上的“暖冬”加劇了行業的“寒冬”。
實際上,因為年初風機脫網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今年的風電行業可謂“命途多舛”。但相對于損失些發電量的風電業主們來說,這個冬天之于設備商們要更加嚴酷。
“你要活下去,就必須從別人的嘴里搶肉吃。”一家風電設備商的銷售經理楊凡(化名)表示。
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目標,其中風電的目標為:到2015年風電裝機達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
“按照這個目標及我國已有的裝機量,接下來的幾年每年的新增裝機也就1500萬千瓦。”胡國棟分析。
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僅華銳風電(601558.SH)、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和東方電氣(600875.SH)三家企業,去年在中國的裝機容量就達到了約1074.45萬千瓦。而考慮到全球經濟低迷的現狀,在短期內國內任何一家企業的出口業務,都不太可能出現飛躍式的增長。
風機設備產能過剩是現實情況。
前路如何走下去?僅從眼下的信息披露來看,一些行業內人士猜測,今年增勢依舊迅猛的聯合動力,極有可能成為新增裝機最多的企業;而此前高調進入風電行業的三一電氣則多次被傳退出,“逼得”其總經理吳佳梁不得不召開媒體見面會辟謠。
如果不考慮聯合動力與三一電氣的背景,將兩家企業過往的發展曲線做簡單比較似有偏頗,但這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風電行業的現狀及未來趨勢。
“你也可以把這樣的現狀歸結為"國進民退"。”楊凡說,“這不單是風電行業特有的情況,只是這個行業的許多特點都決定了國企,尤其是與發電企業關系緊密的國企更加有優勢。”
這樣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足以佐證的是許多企業都試圖“捆綁”一家發電企業,這其中不乏外資企業的身影。而對于一些“傍大款”未遂的企業來說,市場拓展可能要難得多。
三一退出傳言再起
三一電氣營銷公司總經理王中炯承認過去對風機銷售有誤區,風電行業的主要客戶就是五大電力
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辛莊橋北清路三一產業園內,此刻正是晌午,身著制服的工人們從各個樓中涌出奔向食堂。
2008年9月,三一電氣便從這里起家,迄今為止已經投入31.5億元發展風電產業。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北京風能大會上,三一還專門把近百名觀眾從展會上拉至其南口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參觀剛剛下線不久的超級風機,但三一集團想要賣掉三一電氣部分股份的傳言也從未停息過。
這些傳言在最近被引申出更多細節。“三一電氣原來的銷售團隊在北京約有100人,現在裁掉了大半。”一位風電行業內人士描述。
三一電氣營銷公司總經理王中炯對此并不隱瞞,“差不多,但這并不算是裁員,有些人是自己干不下去,因為沒有業績。如果100個人都能有業績,三一電氣早就是NO.1了。”
王中炯解釋,三一過去對風機銷售確有誤區。“風機與工程機械的銷售是兩回事,工程機械的客戶比較分散,主要靠銷售人員去向工程商推銷,但風電行業的主要客戶就是五大電力企業,客戶群很窄。我們之前聘用的銷售過多,后來發現他們做不了什么。”
但在外界看來,三一電氣作為后來者,在創立之初卻過于“崇拜”全產業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前進的腳步。一些接近三一集團的人士則表示,三一電氣放棄被多數企業采用的先引進模仿,再大批量生產,并以低價格獲取市場的“輕基因”商業哲學,而打破“技術恐懼癥”,采取自主研發、不靠價格戰獲得競爭力的“重基因”之路,是因為后者在三一集團已經被證明過有效。
而如今,即使在三一內部,談及此話題不少高管仍然“悔恨”當初的決定。“如果讓集團再做一次選擇,結果可能也有所不同,那樣我們就能跑得更快些。”三一電氣內部一名高管透露。
“你要進入五大電力企業的供貨體系,至少要是中國排名前十的企業,但是一些后來者要如何躋身前十?”柯文科技公司負責人何浩說。柯文科技(Convertrol)公司是從事風電技術和風電項目的專業公司。
“為了能夠獲得市場的青睞,在資金和技術實力上難言擁有明顯優勢的民營企業,往往更愿意"不走尋常路"。”楊凡說。一如三一以全產業鏈進入行業,又如明陽風電(MY:NYSE)選擇雙葉片的技術路線,再如華儀電氣(600290.SH)通過開發風電場來帶動自己風機銷售。
但這些努力的收效目前卻不那么明顯。“風電行業還是半市場化的行業。”王中炯坦言,“尤其是在發電企業與設備商綁定之后,純粹的設備制造商在市場競爭處于不利地位。”
產業鏈深度整合
風電開發商與設備商聯姻遠非行業新趨勢
“支撐”關于三一退出傳言的另一個論據,是三一與大唐的合作沒有最后落實下去。“三一過去曾試圖謀求與大唐成立合資公司,但是大唐最后找到了沈陽華創風能有限公司(下稱華創風能)。”
今年7月28日,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與華創風能在青島簽署戰略重組協議,大唐集團以70%股權控股華創風能。
2006年,沈陽工業大學風能技術研究所和青島國電藍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華創風能,總部設于沈陽,建有沈陽基地、青島基地和通遼基地。前者以風電機組制造技術等無形資產入股,占總股本的49%,后者以貨幣資金入股,占總股本的51%。
華創風能青島基地劉姓負責人透露,去年7月,大唐山東新能源公司就已與華創簽訂了入股協議。“重組之前,華創風能約1/3的風機都銷售給了大唐。雖然今年多數風機制造商面臨著訂單減少的壓力,我們的銷售業績預計比去年提高50%。”
胡國棟并未解釋大唐集團選擇華創集團的具體原因,“整合之后,設備商能夠按照我們的要求來量身定做風機。”他同時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大唐新能源在選擇風機時會完全將其他廠家拒之門外。
“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設備商去投資建廠,往往把風資源作為置換給了他們,在優質風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選擇風機時除了看質量、價格的因素之外,設備商如果手中握有風資源,我們會優先選擇。”胡國棟說。
在一些外界人士看來,這也是大唐沒有選擇入股三一的原因之一。相比在北方“深耕”多年的華創風能,三一在風資源方面乏善可陳。
王中炯卻并不承認。“大唐可能只想和一家設備商合作,我們聯系得晚了一點。”
三一電氣一名高管則向本報記者表示,最終沒能合作成功的原因是大唐提出的條件略顯苛刻:大唐提出要控股,但只能保證優先使用三一的風機。
不過,這可能讓三一電氣又一次錯失快速發展的良機。至少,由中國風能協會統計的一份數據顯示,不少開發商所選用的主要供貨商都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根據這份名為《2010年市場前十風電開發商主要機組供應商供應比例》的圖表,龍源電力(00916.HK)去年將最大的訂單給了聯合動力,占到其去年裝機總量的28%;國電電力(600795.HK)去年新裝996.7兆瓦,其中約897.03兆瓦由聯合動力供貨;大唐新能源最大的供貨商仍是華銳風電,占到22%,但華創風能以16%緊追其后。
實際上,風電開發商與設備商聯姻遠非行業新趨勢。去年底,華電集團與江蘇新譽風力發電設備有限公司正式簽約,雙方共建新能源設備生產和工程工程包的股份制公司,其中華電集團占股51%,江蘇新譽為49%。
幾乎是同時,華電集團的二級單位國電南自(600268.SH)則以2.88億元參與了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的定向增發,獲得18%的股權。
外資企業綁定央企
國內風機生產商與外資企業合作的趨勢,在去年即開始顯現
而最新的進展是,一些外資企業也將加入這輪設備商與開發商捆綁的產業鏈的整合。本報記者獲悉,Nordex(北京)風力發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正在與華電集團洽談共建合資公司。
Nordex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始于1995年,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國外風機制造商之一,截至去年Nordex在我國累計裝機524.7兆瓦,位居設備商排名第14。但在新增裝機榜單中,Nordex排名未能進入前二十。
一位接近Nordex的人士稱,德國企業Nordex今年在歐洲銷售受影響較大,因此迫切希望在中國市場上有所突破。“Nordex已經和華電溝通了大半年,有可能在春節前就會有結果。”
欲在中國市場上發力的外資企業并不僅是Nordex。但考慮到中國的電力市場相對封閉,尋求捆綁的企業也并不鮮見。
12月8日,西門子與上海電氣(601727.SH)簽署協議,共同成立兩家新的合資公司以專注于中國風電市場。在即將成立的兩家合資公司中,西門子占有49%的股份,上海電氣占有51%的股份。其中一家合資公司將會面向中國市場和西門子全球供應網絡,研發和生產風電設備。另一家合資公司將負責在中國地區的風電設備的銷售、市場推廣、項目管理、項目執行和服務。
國內風機生產商與外資企業合作的趨勢,在去年有所顯現。去年9月26日,哈電集團所屬電機公司與GE簽訂協議,在江蘇鎮江成立哈電通用風能(江蘇)有限公司,電機公司持有51%股權,通用電氣持有49%股權。同時,電機公司還收購GE能源(沈陽)有限公司49%股權,并更名為“通用哈電風能(沈陽)有限公司”,雙方由此搭建了全方位合作關系的平臺。
“類似合作的根基是外資企業想要以技術換市場。”一位熟悉風電行業的人士說。盡管上海電氣和哈電過往在中國風電市場上占比并不算太大,但是這兩家企業連同東方電氣,是中國三大電力裝備企業。
一位不愿具名的發電企業人士表示,因為風電的質保期是5年,所以更傾向于與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合作,“如果幾臺風機一出問題,企業就賠不起,跑了,我們找誰去?”
而出于這樣的考慮,這名人士認為諸如聯合動力、上海電氣等央企今后的優勢會更加明顯。(21世紀經濟報道)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