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探索“勞資雙贏”路徑 破解農民工就業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統計,目前山東即墨已有400余家企業下鄉辦廠或設加工點,吸納11萬名當地勞動力,有150個行政村與1350家企業建立了結對關系。
據青島日報10月9日報道,越來越多的“企業下鄉”行動,讓即墨開始探索出一條破解農民工就業難的“勞資雙贏”路徑。據統計,目前即墨已有400余家企業下鄉辦廠或設加工點,吸納11萬名當地勞動力,有150個行政村與1350家企業建立了結對關系。
遠程“候鳥式”打工弊端漸顯
眼下,城區的不少企業為“招工難”叫苦不迭。
“1998年建第一個分廠時,進企業當工人要托關系,”在即發集團華和針織有限公司,經理于慎添感慨,現在企業招工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但還招不到工人……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眼界寬、思路廣、愛體面”,喜歡勞動強度低,收益快的工作。“生產車間里要留住90后是件困難的事,”這已成為當前即墨大小企業的共同感受。
而企業的中堅力量,30歲左右的農民工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城市不斷增加的生活壓力,已讓越來越多的人萌生去意……華和針織一廠女工單玉華,她和愛人是雙職工,需要遠在田橫的父母照看孩子。和一般農民工相比,小單已是條件很好——月工資2500元,幾年前還買了個套三房,老人來了還有住的地方,但她還是動了 “回鄉”之念,城里的開支讓人吃不消。
她大略算了一筆賬:城區上幼兒園,托兒費每個月至少500元,一年6000元,而在家鄉,一年800元就夠了;在城區,孩子、兩個老人的吃飯費用,一個月至少1200元,在農村自己種菜,500元就行;單玉華本人吃飯費用,在城里每個月起碼700元,但回鄉只需300元……一年能省下近2萬元。
“有房”的小單都打回家的主意,更遑論農民工中大部分無房戶。
年齡大的想回家,年紀小的不想干……此種情形下,“下鄉”對華和來說已是一種勢所必然的選擇。華和公司王村鎮分廠二期在建,單玉華第一個報了名,帶動起一大批“返鄉者”……
種種跡象表明,新形勢下,多年的遠距離“候鳥式”農民打工模式,已暴露越來越多的弊端。
即墨市委書記鄭明輝認為,農民就業的民生需求與企業發展的產業需求,也許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既然農民不能進城就業,企業能否下鄉送崗呢?
企業下鄉,勞資雙贏
企業下鄉,即發集團是“先知先覺”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這家企業先后在17處鎮開設分廠和加工點,解決就業崗位近5000個。同時,即發還通過向農村發放假發、手套、針織等配套產品帶動上萬人靈活就業。
目前,華和針織已建了7個分廠,“2004年在店集鎮,2008年在溫泉鎮,2009年在王村鎮建分廠,”于慎添梳理著下鄉的歷程,新的招工壓力,“提速”了企業的時間表,眼下,王村鎮分廠二期即將投產運轉。
當單玉華踏上返鄉之途,華和針織二廠女工米俊玲已回家一年多了,是王村鎮分廠質檢員,月工資1600元,“只比城里少拿100元,”小米臉上綻放著滿意的笑容——有自己的房子,吃自己種的菜,還拿著工資,比城里開支減少一半。
除了生活成本,回鄉就業的農民工還在意一種“幸福感”,“在這里我們不是‘邊緣人’,”米俊玲坦言,在小鎮上感覺是個正兒八經的上班人,工友下班后都舍不得脫即發工作服,逛街都穿著,感覺神氣……
“下鄉辦廠的成本優勢不言而喻,”于慎添作了大致分析,同城區建工廠相比,在鄉鎮不用建職工宿舍,成本小了很多……“最大的利好因素是地價”,他笑著說,“華和的城區三家企業所在地塊黃河二路,目前地價是100萬元/畝,但在鄉鎮,1畝不會超過10萬元。 ”
粗略統計,目前即墨有“下鄉”意向的企業已達1000余家。業內人士認為,企業下鄉,既便利了農民就業、增收,也將更有力地催生一種城市化形式——小城鎮,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產業“梯次轉移”現“新打工時代”
“下鄉,的確也順應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即墨企業發展局局長劉崇棟分析。
造船、汽車配件、旅游度假、商貿物流,在空間布局上,產業“梯次轉移”的趨勢已非常明顯,因而對農民工就業的導向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溫泉鎮,即墨東部沿海鄉鎮,隨著一個個旅游大項目的落戶,這里今年以來已培訓勞動力1600人次。家在本鎮荊疃村的畢業生李偉,最近又一次畢業——成為溫泉鎮與駐鎮天泰項目定向培訓的一期20名高爾夫球童之一,年初以來,已有1000多名像李偉這樣的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融入現代旅游經濟,鎮黨委書記徐永全告訴記者,未來三年,全鎮計劃轉移5000名勞動力到駐鎮項目中。
龍泉鎮,位于烏威高速公路和煙青一級路交會處,是青島確定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的專業功能區,從去年8月至今,已兩次集中簽約項目達17個。目前已入住20家企業,6000名勞力就業,“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鎮黨委書記于成剛說,功能區總規劃面積33.69平方公里,將成為一個產業新城,為大批農民工圓家門口就業夢……
田橫鎮,女島造船功能區內,投資20億元的揚帆造船項目加緊建設,船舶產業鏈的培育也全面展開……專家測算,僅一個揚帆造船項目,就需投資額140億元的數百家企業為之配套,帶動起數以萬計的地方就業大軍。
一組組現實的場景、真實的數據已不勝枚舉,“企業下鄉”正在縮小著農民工的就業半徑。從即墨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這種讓農民工“家門口就業”的“新打工時代”,或許已不再遙遠。
搭好城鄉就業培訓的“立交橋”
在即墨,為迎合“企業下鄉”的需要,政府一項最有效的作為即是培訓,拓展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
“使參加培訓的農民每人都能掌握1-2門勞動技能,能夠與就業崗位迅速對接,”即墨勞動局轉移辦副主任高堅介紹,為構建高級技工和熟練技工的培訓體系,即墨已引進建設了青島技師學院、德州科技職業學院、全國總工會勞務培訓中心,全市培訓網絡已“下沉”到鎮,市、鎮、村、企多種方式聯動,使農民工能隨時進入一個高效能的勞務培訓序列。“最普遍的形式是與職介中心、企業開展的勞務合作,”他介紹,各類有針對性的市場緊缺工種技能培訓班正如火如荼,包括高速縫紉工、數字機械加工、工業電氣自動化、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現代電子技術、現代服務業等等。
為對接造船、汽車配件、現代旅游、商貿物流等新興產業,青島技師學校已聞風而動,與德國西門子先進自動化驅動集團合作,建設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實驗中心,與美國UG公司合作打造了現代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與香港天霖物流集團合作,開設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專業……
三年來,即墨累計投入培訓經費5600余萬元,培訓農村勞動力10.6萬人,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5.6萬人。
(鄒光連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